制作人袁东 临终关怀病房的200多面锦旗,让我决定做话剧
上艺戏剧社是一群上戏校友发起创办的戏剧团体,制作人袁东毕业于表演系,其主业其实是影视广告。话剧《生命行歌》脱胎于一场“先进事迹报告会”,聚焦的其实是以临终关怀为主要目的的金山区一家安宁医院里的护士、志愿者等。当时,袁东只是被告知:“希望你来拍一部展现先进事迹的微电影”,所以他起初做了大量采访和资料搜集。当他来到安宁医院,看到200多面锦旗时,心中震撼不已:“通常都是上午大殓,下午家属就送来锦旗——这一类锦旗都不是医院里常见的那种‘妙手回春’,而是‘谢谢一路陪伴’……”
其实,在市中心以前曾有几家大医院开设过“临终关怀病房”,但是不久都宣告关门,反而在金山这样偏远的地方,安宁医院数年来开办至今。袁东说:“仔细想想,家属能送病人去安宁病房、医生护士能够一直做下去、医院可以办到现在——这都需要莫大的勇气。所以我来为他们做部话剧算什么呢?”始终有戏剧情怀的袁东最终决定把这个题材制作成话剧,因为直面舞台就是直面人生,戏剧的力量通常更甚于影视。此番,原主演刘子枫因为腿脚不灵便,暂时不上台,由江苏省人艺前院长杨宁担纲。他也是袁东的大学同学,听说这部戏对当下老龄社会的非凡意义,主动加入。
导演徐俊 上海城市文化建设,我们理应肩负使命
导演徐俊是上海民营院团的典型代表:“沪剧王子”出身,成为话剧导演,始终关注上海题材,注重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的融合。他曾经导演了话剧《永远的尹雪艳》《大商海》等,十分“海派”。去年的《白蛇惊变》更是在展现江南文化的同时,融入了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传播非遗的最佳舞台案例,以致于美国休斯敦剧院慕名而来,将该剧邀请至美国北部的大部分剧院巡演……
此次,徐俊亮出的新作《漫长的告白》,脱胎于“大鼻子情圣”的故事,但将其改换到上海上世纪80年代的情景,融入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就,凸显文学性与戏剧性相结合的特色。该剧将于5月2日起在虹桥艺术中心上演,开票几秒钟就全座售罄。表面上看,原因之一是当下爆红的音乐剧演员郑云龙的加盟。事实上,当剧组邀请他来担任主演时,郑云龙还默默无闻,只是觉得:“从音乐剧转演难度更大的话剧,对自己是一种学习。”徐俊认为,因为有着上世纪80年代的青春与清纯的剧本,对舞台演出的挑战和剧组对品质戏剧的追求,才是吸引演员郑云龙前来加盟的根本。
徐俊认为,民营院团要争气,我们为何不能肩负起使命感呢?在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大发展的大环境下,民营院团要有追求,“我们只选择品质戏剧,还将继续坚持。民营剧团的精心制作、潜心发展,观众也是看得见的,市场才会来拥抱你。”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优秀民营院团展演,今起在全市各个剧场上演一个月,共有16台剧目40场演出,集中展现民营院团的年度佳绩。其中有沪剧《啊,母亲》《心归何处》,音乐剧《乡愁》等现实主义题材,也有儿童剧《智送鸡毛信》等红色题材,还有昆曲《牡丹亭》、沪剧《新娘奇冤》等新编传统题材等。其中,现实题材、红色题材超过剧目总数的三分之二。
本报记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