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先读“皮”。一本书的封面所呈现的风格、意象,会对读者产生导向性的效果。拿到苏虹新著时评集《和平的守望》,第一眼就让人久久回味、不忍释手。
一片深蓝色的橄榄叶,其形状正与台湾宝岛的版图重合。而叶脉由疏渐密、色泽由淡渐浓,寓意着台海和平统一进程的必然趋势。简约、明快、大气的构图,正可形象地阐释这部时评集的内容和文字风格。
对于时评,笔者可谓爱惧交加。“爱”的是写时评,对新闻时政热点作出迅捷的点评,能满足读者对新闻时政事件、现象深度阐释的心理需求,迅速获得读者的高度关注。而时评高手,对新闻从业者来说,历来是稀缺人才。倚马可待的快速反应能力,往往需要深厚的学养做支撑,胸有宏观大势,笔下才能有微观的肌理解剖。“惧”的是,时评如同新闻也是易碎品,时过境迁常常即被读者所遗忘。它的最高境界是与真实可信的新闻作品一样,成为后人书写历史的备忘录。如果其观点能超越时空,不断释放思想的力量,则可称之为时评中的“珍品”了。
这是一部关于台海问题的时评集。毋庸置疑,书写这样的文字,作者必须对台海问题有长期的观察、研究与追踪思考。“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读来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作者对台海热点事件、现象评述时,所表现出来的专业眼光和思考深度。此前作者曾出版《世界大局下的两岸透视》,由此可见作者对此领域的学识积累与修养。其评述透过现象见骨肉,往往寥寥数语,便能破译其中“密码”,看透台岛各色人等表演的“心机”“诡异”——如《蔡英文“以拖待变”走到尽头》《蔡英文的“转型正义”实质是“台独”》《马英九何以铡“王金平”》等篇章,虽所评事件已成过去时,但作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睿智和思想穿透力,仍时时让读者受到思想的撞击。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崔之清教授的点评,可谓切中肯綮:“作者聚焦关于东亚和两岸战略格局的热点议题”,论述“及时、敏锐、严谨、准确。”
连续数年笔耕不辍,一篇篇简短的时评累积成数十万字“砖头”般的厚度,理性的分析与幽默、诙谐、形象的表述交相辉映。这样一种充满激情的持续书写,如果没有心系家国的情怀和信念的坚强支撑、驱动,是无法想象的。台海的分割状态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一块“心病”,虽说是“家事”,但“家和万事兴”的传统理念,也使得台海问题成为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无法绕行的一块“礁石”。期盼宝岛回归、和平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苏虹先生完全出于一份信念和责任驱使,用一篇篇理性分析的文字,为推进台海的和平统一进程倾注心力:打破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幻想;揭穿分裂势力的种种不轨图谋;阐释世界格局变化寓示着和平统一进程的不可逆转……请读这些篇章:《和平局面珍贵,两岸都要珍惜》《顺应潮流让两岸关系健康发展》《两岸和平不可逆转》……封面上的橄榄叶,似也可象征作者的一颗热切跳动的心脏,它为宝岛回归搏动,为和平统一进程提速呐喊!
苏虹的家乡有一位先贤魏建功先生,是现当代汉语言文字学、音韵学大师。新中国成立后,他是《新华字典》的首任总编辑。但他有一段特殊经历却鲜为人知。在二战结束,台湾从日本殖民地回归祖国后,他作为首席汉语言文字专家,曾率领一支专家团队赴台,通过媒体推广、学校教育、政府规划等多种方式和途径,恢复台湾在日治下遭到破坏的国语(普通话),成为强化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功臣。我知道苏虹先生搜集、珍藏了很多魏建功先生在台工作的史料。他对台海问题的关注,对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进程的激情书写,无疑也会受到这位乡贤的影响。我相信,魏建功、苏虹们的一切努力终会结出丰硕的果实,那片飘拂在海峡上空的橄榄叶,终有一天会落在树干上,成为血脉相通的大树的有机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