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一甲子,传薪六十年。在上海重庆南路万宜坊53、54号,为纪念邹韬奋先生而设立的韬奋纪念馆已经度过了六十年风雨岁月。2018年,为庆祝开馆60周年,韬奋纪念馆特地从馆藏珍贵文献档案中甄选菁华,和中华书局合作出版生活书店会议记录。其中,第一册《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37》已面世,这是这批珍贵档案首次对外公开。
1957年,经沈钧儒、胡愈之、徐伯昕等组成的纪念韬奋委员会同意,韬奋纪念馆首任馆长毕云程专程到京,从生活书店老职工邵公文手里接收了这批档案。从此,这批经历了战争岁月和新中国历史同行的档案就一直存放在韬奋纪念馆藏品库中。这批档案翔实完备、自成体系,可以和《店务通讯》等有关史料相互印证,是研究辛亥革命爆发后三十余年出版史、文化史的罕见素材。尤为难得的是,本书采用全部影印的方式公开,不修饰、不删节、不遮蔽,全景式呈现1933至1937年生活书店的社员大会记录,理事会记录,人事委员会、临时委员会记录等,多达百余次。其中有关于书店发展、开设分店、迁移的决议,人事任免的讨论,运营数据的汇报等,还有内部员工福利,如宿费、膳费、旅费、工资增减等,事无巨细,完整记载了生活书店的内部管理和运作状态。
此外,本书所配韬奋赠父亲题签照与圣约翰大学同学合影、生活书店同仁合影等有不少也是首次公开。照片中的邹韬奋、徐伯昕、艾寒松等一代出版人正值青年,英姿勃发;韬奋和夫人沈粹缜结婚证还有亲笔题签,都是难得一见的历史画面。与同时期其他出版机构不同的是,生活书店自成立初始就贯彻了“集体所有”的理念,经营集体化、管理民主化、盈利归全体。因此社员大会即生活书店内部的最高权力机构,社章犹如生活书店的“宪法”,这在当时以私人投资主导的出版企业中可谓独树一帜。而这批会议记录正是研究这一模式、探索生活书店成功秘诀的最好素材,对当今出版管理、经营和决策也有借鉴作用。
会议记录是一个机构的核心机密。它长期只流转于管理层之中,得以一窥其面貌者寥寥,长期秘不示人。可以说,生活书店会议记录中所蕴含的信息,就如同一座富矿,等待韬奋研究者、韬奋同人研究者、出版史研究者前来发掘。《生活书店会议记录1933-1937》公开出版后,立即引起了学界关注,学者就《译文》杂志停刊原因、生活书店内部怠工事件、韬奋出国流亡的资金来源、张仲实对生活书店的影响等已结合其他史料,开展辨析和争鸣。生活书店会议记录还将在今年出版第二本(1938-1939)。这批珍贵档案的出版将给学界研究带来全新的素材,引发更多研究成果,把相关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