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第36届“上海之春”将伴随着《“我和我的祖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主题音乐会》的上演拉开帷幕。
为期21天的音乐节将呈现37台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音乐舞蹈作品,其中包含9台原创新作音乐会和6台青年艺术家专场演出,占音乐节37台节目总量的40.5%。
新《梁祝》 经典传颂真爱
1959年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首届“上海之春”的举办地之一兰心大戏院首演,动人的音韵和精湛的演奏,托举出了当时的“新人”——小提琴独奏俞丽拿、作曲何占豪和陈刚,“新作”《梁祝》也打破西洋作品一统小提琴乐章的历史,惊艳世界。
60年岁月流转,当初的“新星”已白了两鬓,可《梁祝》却依然青春常在,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断奏响。今年音乐节的闭幕演出将以纪念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诞生60周年为主题,展现“梁祝接班人”的非凡实力。乐曲《梁祝》将由俞丽拿学生陈家怡担纲独奏,并携手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团共同呈现。此外,作曲家陈钢、何占豪老师的其他作品也将集中展现。闭幕仪式将为陈钢、何占豪、俞丽拿老师颁发上海之春“特别贡献奖”。
《梁祝》的继承不止于此,俞丽拿筹备两年的音乐剧场《真爱·梁祝》已见雏形,作品将以缠绵悱恻、拨动心弦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为“魂”,带领观众穿越历史长河,穿行在樊锦诗与彭金章、巴金与萧珊、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三段同样生死相依的“中国爱情故事”中,道出“梁祝”的核——真爱。在俞丽拿看来,《梁祝》的故事之所以流传,《梁祝》的乐曲之所以动人,无非是个爱字。俞丽拿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一念一生’、‘生死不渝’永远是人们最珍贵的情怀。”
新佳作 激发源头活力
《梁祝》一红一甲子,坚定了“上海之春”以助推 “新人新作”为宗旨的办节方针。60年时光荏苒,无数新人新作以“上海之春”为起点,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今年“上海之春”推出的37部作品中,新人新作占比超过40%,而几乎每年的音乐节,这个比例都不会低于30%,60年来,“上海之春”已推出近千部作品。
本届音乐节将在助推“新人新作”上继续发力,体现中国民族音乐时代精神和气韵的《上海音乐学院民乐新人新作专场音乐会》《跨界融合艺术剧场<东去西来>》《琴弦·中国诗词——当代中国钢琴与弦乐作品音乐会》《敦煌与丝绸之路音乐会》等9台原创新作音乐会将体现上海文艺创作的生机与活力。
为完善青年音乐家的推介、演出机制,本届音乐节将启用更多在国内外重大比赛中获奖的年轻艺术家,6台青年艺术家专场演出包括上交优秀青年音乐家担纲演奏的《梧桐二重奏音乐会》《印象钢琴三重奏演绎柴可夫斯基与德沃夏克音乐会》等。
为向世界推广上海的优秀作品、传播中华文化,本届音乐节将对上届音乐节开幕演出《中华创世神话原创作品音乐会》进行再演,邀请国外知名乐团担纲演出,届时必定会给大家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诗情和意境,进一步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新梦想 凸显时代主题
如果说60岁的“上海之春”早已是一棵能催生新果的大树,那么旗下的二级品牌就如同这棵大树抽出的新枝,也在慢慢成长。“上海之春”经过历届的发展和积累,在创作、展演、惠民、研讨等方面,形成了“海上新梦”“向大师致敬”“锦绣中华”、华东专业舞蹈展演、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上海民族乐团演出季、“mini”音乐节、管乐艺术节、二胡艺术周、戏曲作品音乐会、音乐剧发展论坛、艺术院校开放周等十余个特色鲜明的二级品牌。
“海上新梦”注重原创新作的挖掘和打造,凸显时代主题。今年,“海上新梦·十三”原创管弦乐作品音乐会将以“大江入海流”为主题,以申城重要地标为创作素材,委约创作一台新作品音乐会。许舒亚、翁持更、徐孟东、崔新、周湘林、夏良等作曲家都是来自上海、浙江、江苏的业内领军者。他们的作品将体现上海发展轨迹和建设成就,勾勒上海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
新格局 长三角一起来
本届音乐节将充分激活长三角文艺发展联盟的协同合作机制。不论是体现沪苏浙皖四地不同文化气质和精神内涵的《锦绣中华——<最忆是江南>民族管弦音乐会》,或是体现上海发展轨迹和建设成就的《海上新梦·十三——“大江入海流”原创管弦乐作品音乐会》《长三角地区专业舞蹈展演》《长三角地区手风琴巡演》等活动,都是长三角沪苏浙皖跨行政区域合作的成果。
届时,这些活动还将围绕创作主题组织主创人员跨地区、跨艺术门类的采风、研讨、深入生活等活动,促进艺术家跨界交流、迸发灵感,创作出文化底蕴深、跨界融合度高、可听可看性强的主旋律作品。
为了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上海之春”将举办以“一带一路”文化互信为主题的《龚天鹏2019作品音乐会》;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手风琴艺术家带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民族手风琴艺术展演》,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民族音乐的发展。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