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猪年话猪龙
徐梦梅
  徐梦梅

  乙亥大年初一笔者将珍藏的一件13厘米高的青黄色玉质玉猪龙照片发到朋友圈,附言:“红山猪龙贺新岁”,引得众多点赞。

  据悉至今考古出土的玉猪龙仅有3件。最早是1984年在红山遗址牛河梁一号冢中发现的,此圆雕玉器整体呈蜷曲状,首尾部分相连,中间有大圆孔,额部突起,两只大耳朵竖起高于头顶,眼睛微凸,炯炯有神,似猪的鼻子上有多道阴刻皱纹,吻部鼓起,背部颈处有一对钻小孔,可系绳佩挂。民间称其为玉猪龙。近年来学界对玉猪龙的研究也是言人人殊,笔者也有愚陋之见。

  玉猪龙可能出于以猪为图腾的部落。野猪强健暴躁,敢与熊虎争斗,人们用“一猪二熊三虎”来形容它的凶悍。野猪是我国古代先民最早驯化的动物,在古代被视为“水畜”,《毛诗故训传》:“豕之性能水”,是祈天求雨等祭祀活动中与天沟通的牺牲。

  玉猪龙的形象可能源于猪的胚胎。先民们在饲养猪的过程中会看到孕于猪腹中的胚胎;原始人类寿命很短,先民们还会看到死于难产的人胚胎。生物进化论的知识让我们知道: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脊椎动物的早期胚胎在外形上都很相似,全都长着大大的脑袋和蜷曲有尾的身子。可能先民们因此产生敬畏,甚至以为人猪共祖,于是他们就把猪的胚胎作为先祖的神灵来崇拜。玉猪龙还有“简约型”的,在国家博物馆中就陈列了几件。这种玉猪龙耳朵很小,眼睛只是隐约隆起,鼻子间有几条横线,几乎没有吻部,背部有个系孔,完全看不出一点猪的形态,活脱脱的胚胎形象。

  玉猪龙与C字龙之间无关联。学界有说C字龙是玉猪龙演变而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猪龙开始成长发育,慢慢首尾分离,头上长出了鬣,吻部前伸上噘,鼻端变平,圆鼻孔,水滴眼,明显有着猪首特征。同时玉猪龙蜷曲的身子被展开放大,其成熟发育后变成了C字龙。现有考古资料证实C字龙仅出土于内蒙古的赤峰、敖汉一带,C字龙额头和下巴处的阴线网格纹与赵家沟文化的直接相承,而玉猪龙在辽宁、吉林也有出土,无法证明玉猪龙与赵宝沟文化之间的联系。这两种龙风格迥异,前者大气张扬,后者内敛含蓄,因此推断此两种龙是独立产生和并行发展的,同处于红山时代,时序上没有先后。

  玉猪龙的名字很生动。但学界对其名有争议:有人说其头部也像熊,与红山文化同时空的黄帝的部落就是“有熊氏”,故应称“玉熊龙”;也有人说干脆模糊点,称“玉兽玦”得了。赤峰文物局编的《红山玉器》书中,对类似玉器也是黄玉龙、碧玉龙和玉猪龙地称呼不一,让人摸不着头脑。国家博物馆似乎也有同感,对这类展品一律称作“卷龙”。笔者不以为然,玉猪龙的名字突出了此类玉器的形象和个性,连世界那些著名拍卖行也如是冠名,建议还是约定俗成地叫下去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11版:中国新闻·广告
   第A12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3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上海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第ZF01版:中缝4-21
归棹
扫一扫
“小二意识”
春日里一场风花雪月
总是难忘
猪年话猪龙
穷骨头
励志的胖子
新民晚报夜光杯A22猪年话猪龙 2019-04-12 2 2019年04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