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4月18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油条酱油汤
胡展奋
  胡展奋

  前不久在新加坡吃“肉骨茶”,朋友颜君介绍,油条是吃肉骨茶时不可缺少的配料,通常把油条撕碎后放进肉骨茶内吸满汤汁后食用。

  我尝了一下,风味倒是有,肉骨、肉骨,主料是炖得极酥的肉排,油条只是辅料,细细一品,忽然觉得蘸着肉汁的油条,还不如吃惯的“油条酱油汤”可口。

  话说油条,一定要搭着泡饭来聊才有劲。

  凡盛产大米的地方,必有冷饭,冷饭再吃,最便捷的就是开水加温。

  故而,泡饭从来都不是上海的专利,只因吃的人过多,且“大上海”的名气太大,以至于泡饭居然成了上海之“物望”,它同样“不可缺少”的搭档油条也搭了便车,酱油蘸蘸,施施然地备受追捧。

  前些日子,太太的微信晒出了我俩的午餐,蛋炒饭加油条酱油汤(猪油、葱花、酱油),原不过是解解“厌气”,没想到会陡然爆表,点赞150多条,留言九十多条,说的都是“油条酱油汤”,都是早年的记忆,我们这才知道,油条酱油汤在市民心中的地位竟然不亚于泡饭。

  一般而言,油条倒不是“吃剩”的,而是“省吃”的结果,早饭之后是午饭,家里都是“双职工”,我们的午饭如果不想再吃泡饭,最简单的就是“泡”油条,沸水泡油条,凑着冷饭就能对付一顿了。

  但油条汤是否可口,是极有讲究的。首先油条越新鲜越好,最好是刚炸好的油条,香葱一把,开水一冲,亦酥亦脆,咬起来颇有质感,冷油条越冷,时间撂得越长,口感越差;其次,冲泡时非用酱油不可,若用盐来冲泡,那就毁了油条。

  不过,酱油也是有讲究的,先倒一点红酱油(老抽),再倒一点鲜酱油(生抽),后者吊鲜,前者则不仅着色,而且自有生抽不具备的风味,香味沉郁而厚重。不过,油条虽然“油”,但冲汤时因此而不放油,那味道一定寡淡,油条内蕴之油根本不足以让你喝汤时有“油感”,问题是,在争论“油条酱油汤”放猪油好,还是放麻油好时,我倾向于放猪油,盖猪油之香,君子之香,幽幽而谦恭地不冲鼻。麻油之香,小人之香,张牙舞爪而大声喧哗,你油条汤不能不放葱吧,可被那麻油一咋呼,葱香就没了,全被麻油盖死了,猪油相反,因为谦谦君子,习惯把一定的空间度让给了香葱,两者互补,各为表里,那才叫“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水一定要开,沪语所谓“火热突突滚”,最好100度,葱花一把,兜头浇下,金石为开,猪油、葱花、油条、酱油高温下花朵一样盛开。

  泡饭,我主张朴素为好,佐以酱菜乳腐,条理清晰,绝配。什么海鲜泡饭、鸡汤泡饭我以为都是画蛇添足,低级趣味,都抹杀了大米的本香,但油条酱油汤,因为是米饭的小妾,是配角,就不妨花哨一点,放一点虾皮,足以增鲜。放一点紫菜,咀嚼快乐。放一点榨菜,微辣怡情。放一点扁尖,野趣飞扬。

  油条的叫法各地不一,东北和华北很多地区称油条为“馃子”;安徽一些地区称“油果子”;广州及周边地区称油炸鬼;潮汕地区等地称油炸果;浙江地区有天罗筋的称法(天罗即丝瓜,老丝瓜干燥后剥去壳会留下丝瓜筋,其形状与油条极像,遂称油条为天罗筋)。小时候在杭州,油条有叫“油炸桧”的,说是《宋史》记载,南宋时,秦桧迫害岳飞,民间通过炸制一种类似秦桧夫妇的面制食品(油炸桧)来影射泄愤。

  反正油条怎么做都好吃。泡酱油汤更好吃。因为含铝,你说它不够生态,我承认,其实任何食物过多都是毒物,有科学的计量,一星期吃个二、三根油条,调剂调剂口味,没事。但你若嫌它“档次低”我就不服了,当初宫人把“油炸桧”进呈宋高宗,高宗也连连称好吃,难道天子的档次也不如你吗?

  汪曾祺的《四方食事》还详细地介绍自己改良过的一种油条呢,说比炸春卷还好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广告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都市小区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上海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军事·社会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苏轼的“日课”
油条酱油汤
幸福的微光
你是在称呼我吗?
卢森堡国鸟戴菊莺(中国画)
东印度游掠影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油条酱油汤 2019-04-18 2 2019年04月1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