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宇桢 方翔 齐旭
从“大写意”到“工笔画”,“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入第六个年头。作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上海正在绘制怎样一幅“工笔画”?
多份权威研究报告显示,上海正以积极、主动、创新的姿态行走在“一带一路”上:制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方案,与“五个中心”建设、自贸试验区建设等国家战略联动,聚焦经贸投资、金融合作、人文交流、基础设施等领域,形成能集聚、能服务、能带动、能支撑、能保障的开放高地……
更全面 政策保障充分
在由国家信息中心“一带一路”大数据中心编撰完成的《“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里,上海是“综合实力型选手”:上海在2015-2018年省市排名保持前三位,共建“一带一路”在上海实现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较全面的建设。
这是国家信息中心继2016年以来连续第三年推出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反映“一带一路”建设进展与成效的综合性年度报告。2018年,“一带一路”全国省区市参与度得分排名中,上海位列第三;“一带一路”综合影响指标里,上海位列第二;“一带一路”航空旅客运输量排名里,上海位列第一;“一带一路”人文交流指标里,上海位列第一;“一带一路”地方性智库影响力排名中,上海社科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分列第一和第二;“一带一路”高校智库影响力排名中,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位列第五,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位列第七。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上海在政策对接方面下了功夫,先后颁布了《上海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方案》和《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根据2017年10月发布的《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制度创新载体,以经贸合作为突破口,以金融服务为支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人文交流和人才培训为纽带,以同全球友城和跨国公司合作为切入点。
过去一年,根据《“一带一路”大数据报告2018》的观察,上海在桥头堡行动方案的指引下,向细致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更便利 服务投资贸易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报告(2018)》蓝皮书及系列报告看来,“一带一路”倡议是上海未来经贸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具有极强潜力。
为了更好服务投资和贸易,上海正与有关国家或地区制度和规则加快对接。比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加入了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制定了自贸区、航空仲裁规则,还设立了金砖国家争议解决中心,离建成“一带一路”国际仲裁中心更进一步。
在过去五年里,上海已与几乎所有“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关系。投资方面,上海对“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和地区投资量增长迅猛。这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上海企业对外投资的意愿与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
上海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去年上海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全年对有关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中方投资额为29.3亿美元,是前年的1.3倍;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87.3亿美元,占全市总额73.4%,一批高水平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落地。今年一季度的数据更是令人欣喜,市商务委的数据显示,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占全市新签合同额的八成以上,同比增长99.39%。上海鼎信投资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印尼青山产业园,带动了超过2.4万当地人就业,并为当地创造税收3.76亿美元。
与此同时,人员与货物的往来也大幅提高。2017年7月,上海航交所正式发布“一带一路”航贸指数,成为反映“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和地区经贸往来的“晴雨表”和运输合同的运费结算工具。目前,上海航运交易所会员企业约130家,具有较高国际认可度。上海港完成了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相关航线集装箱吞吐量2045万标准箱。连接上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航班也运送旅客1182万人次,同比增长10.86%。中铁上海局、中远海运集团等打通的“沪欧通”精品班列,更是推动上海实现了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海陆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更开放 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的金融开放合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落户上海并全面投产,截至目前上海已累计为6.6万家企业提供结算、贸易投融资、跨境银团贷款等金融服务,金融机构的数量、企业数量、服务类型都在全国居首。
上海沿着“一带一路”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和合作水平。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的27个币种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币也占了大多数,14个沿线国家的外资银行来到上海设立了14家分行和8家代表处。而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分行、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更是充分发挥金融引领作用,贷款涉及20多个“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去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参与筹建的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交易所开业,而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原油期货中来自中东的品种超过八成。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成功举办,更成为新时期中国进一步开放的新窗口。172个国家和地区、3617家企业,超过40万名境内外采购商,在首届进博会总面积30万平方米的展区里,实现意向成交额578.3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相关国家58个,参展企业超过1000家,累计意向成交47.2亿美元。如今,距离第二届进博会开幕还有半年多,就已经有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723家企业上榜第一批参展企业名单,其中“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和地区37个。如今进博会已经成了一项常设机制,意味着上海领先于其他省市,拥有了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级平台。这一平台将通过促进上海国际经贸中心发展能级的提升、助推上海营商环境竞争力改善、推动上海实现产业升级,助力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能力的提升。
飞速奔跑的小蜥蜴、结群行走的骆驼、警惕的羚羊、枯黄的杂草以及守望沙丘的树木……距离迪拜市中心50公里的马克图姆太阳能园区,最初只是一片一望无边的沙漠。而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建成马克图姆太阳能园区的第四期项目——迪拜700MW光热和250MW光伏混合发电项目。
负责项目总体勘测设计的华东电力设计院的设计总工程师朱晓燕介绍说,“这是目前世界上投资规模最大、装机容量最大,熔盐罐储热时间最长、直径最大,吸热塔最高的光热电项目。”马克图姆园区前三期采用的都是单纯的光伏技术,“要适应光电的波动,电网一般需要燃机来平衡,耗能巨大”,这时光热发电的储能优势便显现了出来,且能很好地利用迪拜的光热资源,带动了当地绿色能源事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光热发展也非常有借鉴意义。
更积极 心相通意深远
这不是个例。《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报告(2018)》蓝皮书分析显示,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正在逐步对有关合作国家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转型、政治治理和廉洁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凸显了上海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贡献,证明了上海发挥“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作用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潜力。
对此,努力做宣传“一带一路”形象大使的上海建工深有体会。“上海建工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扎根10余年,建成的国家演艺中心、体育中心、儿童医院等成为加勒比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公司海外业务总监李岚表示,“在发展业务的同时,我们主动融入当地,赞助当地板球联赛、赞助中特两国友谊赛、帮助当地政府策划民生和经济发展的大型项目,成为当地最具影响力的中资企业。”
上海建工还充分利用自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优势,通过承办援外培训班等形式开展对外培训。累计举办8期对外培训班,招收来自70多个国家的200多名学员赴上海进行基础设施技术和管理培训。
与此同时,上海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彼此间的人文交流带来的民心相通,意义更加深远。去年,“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以下简称为“联盟”)在东华大学正式成立,该联盟系当前参与高校最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覆盖率最高的世界纺织类高校联合组织,无论是“一带一路”沿线参与的国家还是高校,其规模都是世界同类教育组织中目前最大的。
去年,约3万名来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外国留学生进入上海42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学习深造,40个沿线国家的1300多部电影作品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与上海观众见面,29个国家的31个电影节机构代表在上海正式成立了“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41个国家的157家艺术机构参加了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发起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合作网络”首届年会。
通过人文交流实现民心相通,其价值或许更为持久。去年,借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平台,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300多部电影作品参赛参展,为各国影迷献上难得的艺术盛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发起的“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合作网络”去年在沪举行首届年会,共有41个国家的157家艺术机构加入。同样是去年,上海博物馆与斯里兰卡相关机构合作,对其重要港口城市贾夫纳进行了40天的全面调查与发掘,实现中外博物馆领域的深度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