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5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御医也会成庸医
陆其国
  陆其国

  光绪六年(1880年),慈禧太后生了一场病。棘手的是,御医对她的病也束手无策。无奈,清廷只得令各省督抚推荐名医,为慈禧医治。《翁同龢日记》这年六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记载:“旨下直省保荐,李相荐薛福辰,曾沅圃荐汪守正,与御医李德立同至长春宫,召见请脉。”“李相”即李鸿章;曾沅圃系曾国藩弟弟;两人身份一为道员,一为知县,但都通医。李德立是御医,亦即太医,是皇帝、太后的御用医生;有时也为皇亲国戚、王公大臣服务,其精于医术应该不言而喻。

  晚清沃丘仲子《近代名人小传》罗致晚清八大名医,其中就有李德立,说他“兼治内外诸疾,且善针灸,颇能断人生死”。并举例道,一天,沃丘仲子与好友蒲荇与李德立一起,在时任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家中聚宴,席间李德立突然问蒲荇:“君有疾乎?”“疾”即病。后者回答:“没有。”李德立随即悄声对沃丘仲子说,你朋友“咳声甚异,目已失神,(如不治)三日内死矣,曷早为之所”。不料沃丘仲子非但不信,还责怪李德立有咒他朋友的意思。结果却是李的话不幸而言中,沃丘仲子为之后悔莫及。李德立名声传开,很多病人辗转托人找他求治,“无不应手愈者”。再说当年同治皇帝出天花,因李德立治疗有方,慈禧还因此破格给他加官,这也是非常少见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高手御医,在医治慈禧的病时,却不慎失手。说起来也是他太过自信,据郑逸梅等著《清宫逸事》披露,那天慈禧健康状况本来已见好转,尤其睡眠和饮食开始正常。不料“太医李德立,以为至此地位,渠虽不敏,总可操券,以报大安。因千方百计营求,至(七月)廿七日清晨,渠单衔进方一个,竟蒙圣上试服。谁知通宵不寐,并见肝风大动,举朝震恐”。

  由于李德立弄巧成拙,意外失手,被推荐上来的薛福辰、汪守正就必须出场了。“鄙人万不得已,乃钦遵圣训,代制一达木培土之方,(慈禧)一服而新症悉平,眠食康复”。翁同龢在日记中也记述,以前李德立认为慈禧喉咙多痰“已经数年,一时难脱体,辛热似不宜用;薛(福辰)、汪(守正)言肺气结,时受秽气致然,皆未立方。马文植(医生)则主疡科中一则立论,药不用苦寒而用甘凉,亦无成说确见也”。可见同样是为慈禧治病,李德立和薛、汪二人方法并不相同。而事实是,后者见效了:“自廿八日至今初六日,调理将九日,圣上居然食量增加,仍在内办理紧要公事,了无困乏”。对慈禧来说,无论你是不是太医,能治好她的病就是“高手”,就是医术硬道理。只是这样一来,李德立自然难逃罪责。据薛福辰在与友人信中披露,慈禧“立将李德立交刑部治罪,经内务大臣碰头四次,奏称李德立不过医术荒谬,其急欲求好之心,盖与薛某无异,乞暂宽免,乃蒙谕允”。慈禧终于体谅了李德立“急欲求好”的一番用心,最后同意对他“宽免”。

  想不到这样一来,却让薛福辰、汪守正深感不安。按说对李德立治罪,他们“从此处方论药,便少掣肘”,应该是好事。但一想到李德立“宽免”后的“太医”身份,薛、汪二人便觉得自己没了底气,毕竟他们客观上已“得罪”了李德立。好在经历李德立的这次误诊,慈禧已明白,御医弄巧成拙也会成庸医。反之,薛、汪二人也可明白,既然悬壶济世,得罪谁并不重要,就像患者是谁不重要一样;重要的是医者仁心,治病救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亦师亦友达明兄
两地老菜馆
我可倾心(中国画)
五月上海,观剧最佳时节
榴花
御医也会成庸医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御医也会成庸医 2019-05-20 2 2019年05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