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而我的一大喜好,到什么山,看什么字——石刻文字。
石刻文字,多镌刻在险峰巨石之上,风景绝佳之处。几乎每一处石刻文字前面,都有游客排队等着拍照、留影,而后即刻分享朋友圈。
耐看,更耐人寻味。石刻文字,年代远远近近,字体形形色色,每一个字背后都有一段传说。那些故事,或许真假难辨,但是总能给人一路无限联想。“佛”“寿”“龙”“虎”“奇观”“虫二”“青未了”“凌云直上”“曲径通霄”“回头是岸”……只是一个字,一个词,或是一句短语,却承载着文化、艺术的多元信息,隐藏着政治、宗教的时代密码。
不过,不是所有的石刻文字,都可以被记住。
那天在乐山大佛景区,近观大佛全貌,抢拍石刻文字。东门出来,经北门去停车场,一边是江,一边是山,漫无目的抓拍路边风景的我,突然发现右边高高山体上,隐约可见一行石刻文字,从字体到内容,都能看出是“当代作品”:建设大寨县,人人作贡献。
那些一直忙着拍照与自拍的游客们,途经此处,谁也没有注意那行巨大石刻字的存在,谁也不曾稍作停留。“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国流行的总口号。其时,一些地方,对标分解,又提出种种说法,譬如:迈开大步学大寨,奋勇前进赶昔阳。又如:举旗抓纲大步迈,东台山河重安排,粮棉亩产超纲半,奋战两年成大寨——此是敝乡的标语。
这些标语口号,有的刷在墙上,有的刻在山上,鲜红,夺目。不过,仅仅过去40多年,这些石刻文字已经扛不过风吹雨刷,被野草部分遮盖,也被集体遗忘。——不急,或许未来某年某月,人们又会选择性记起。
文化的传播,近看,可能有些“不近人情”“不讲道理”。远观,一时流传是“有道理”或“大道理”,代代“留传”,才是硬道理。——当然,最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乎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或是刻在石上,它最终植根于人的内心,流淌于血液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