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昏图”读出“切脚语”
叶世荪
  文 / 叶世荪

  在老上海人和苏州人口中,至今还可以听见把熟睡打鼾称作“打昏图”。评弹《战火中的青春》:“因为白天比较辛苦,困下去一息息,鼻鼾浓浓,昏图来了。”沪剧《阿必大》:“宝贝啊,要困到屋里去,哎唷,昏图响来!”倪海曙《杂格咙咚》:“日里勿进茶水,夜里难打昏瘏(图)。”《常熟县志》:“谓睡声曰口昏涂(图)”。《张江镇志》:“昏瘏(图):打鼾,呼噜声。”

  有人以为这个“昏图”和“呼噜”一样,只是形容打鼾的拟声词。其实并非如此。

  汉语在其发展历史中,有一个特殊的表达方式,叫做“切口”。就是用反切造成的词语,当作隐语使用。明代田汝成在其《西湖遊览志馀》中说:“杭人有以二字反切一字以成声音,如以秀为鲫溜、以团为突栾、以精为鲫令、以孔为窟笼……”这种用法的范围远非杭州所限。古人甚至专为这类词语起了一个名称,叫做“切脚语”。宋代洪迈《容斋三笔》中就有“切脚语”一节,云:“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于书史中。如蓬为勃笼、盘为勃阑、铎为突落、叵为不可……。”

  “昏图”也是这类“切脚语”,它所反切的就是“呼”字;“打昏图”就是“打呼”。1919年出版的《太仓州志》中,对此也有明确的记载:“呼为口昏塗(昏图)”

  有些“切脚语”慢慢固化成为常用词,如普通话中的“窟窿(笼)”,上海话中的“昏图”“突栾”“即(鲫)令”等;还有一些“切脚语”被保留在了其他方言中。2016年1月,网络上发布了余冢沟题为《原音词,陕北话里传承的远古声音》的文章,里面就有北方话中还在使用的“切脚语”的例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18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新西兰
   第A24版:西班牙/新民海外
天热吃碗酸梅汤
大热天里忆“儿歌”
勿一样个黄鱼车
早餐来个粢饭团
“昏图”读出“切脚语”
“猪头三”搭仔“猪头赛”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A17“昏图”读出“切脚语” 2019-06-16 2 2019年06月1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