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夏令热线组织读者参观生活垃圾科普馆——~~~
本报夏令热线组织读者参观生活垃圾科普馆——~~~
本报夏令热线组织读者参观生活垃圾科普馆——~~~
本报夏令热线组织读者参观生活垃圾科普馆——~~~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夏令热线组织读者参观生活垃圾科普馆——
时尚“垃圾之旅”已预约到年底
罗水元
■ 孩子全神贯注比游览景点还认真 王凯摄
  以前提到垃圾,不少人会皱眉头,如今,随着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一场新的时尚之旅——前往老港参观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正变得越来越热门。昨天,本报夏令热线从参与“垃圾分类36计”征集的读者中挑选了30组家庭,前往科普展示馆参观,馆方工作人员透露,参观预约已经排到了年底。

  垃圾成馆内时尚元素

  30组家庭中,既有大人也有孩子。焦先生虽然晚上要赶飞机,但在离沪前,还是抓紧时间赶到老港参与活动全程;不少孩子一边看一边记录,参观状态比游览景点还认真。

  令不少参观者叹为观止的是,科普展示馆入口大堂的“吊灯”,由许多没有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吊装”而成,其价格虽远不及市面上的水晶灯,但在灯光的映照下,晶莹剔透的效果却有过之而不及,引得参观者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同样令人惊讶的是,传统思维里“上不了台面”的垃圾,在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里,不但上了一个大“台面”,还在一个个可抽可插的圆筒里非常形象地介绍了各自的降解时间——运动鞋皮制品50年,铝制饮料罐200年,PET制品(塑料)200年,玻璃100-200万年……

  塑料瓶制成高档衬衫

  “大多数人在8周内产生的垃圾相当于自己的体重。”“上海每天产生2.6万吨垃圾。”“上海的生活垃圾,20天能堆一座上海万人体育馆,12天能堆满一座东方明珠。”看着介绍,不少参观者为上海垃圾体量之大瞠目结舌。不过,当解说员华青介绍,垃圾分类后,湿垃圾填埋产生的沼气会被收集利用,干垃圾焚烧每年能发电数亿度时,大家又有了共鸣:垃圾不是没有用的东西,而是价值还未被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

  在科普展示馆的再生资源展示区,参观者郭女士看到一件黑色“再生纤维衬衫”,当场用手机网上查询发现,价格达800多元。事实上,这件衬衫的“前身”,是回收后做过无害化处理的塑料瓶。

  生态园下方埋着垃圾

  同样令参观者没有想到的是,上海生活垃圾科普展示馆外的老港,虽然“吃”下了上海60%的垃圾,但现场不但看不到“脏乱差”,还有一大片“小桥流水”的生态园。登上小山坡顶的“愚公亭”,放眼望去,青草绿树郁郁葱葱,有蜻蜓飞鸟环绕身边,不远处还有梅花鹿在奔跑。

  华青介绍,绿树成林青草连片的山坡下,表层为土壤,下方填埋着湿垃圾——能从地下5米堆到地上40米,湿垃圾产生的废水也不会污染土质。而焚烧干垃圾时,由于处理技术到位,每小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比一根香烟还少。

  据介绍,预约前来参观的队伍一个接一个,除了每月留给微信公众号“垃圾去哪儿了”的预约者外,其它团队参观预约时间已排到了今年年底。   本报记者 罗水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荷兰
   第A24版:俄罗斯/新民海外
时尚“垃圾之旅”已预约到年底
“上海方案”走进藏族小村庄
上海小学生近视率45%
一个人相守的电话亭
新民晚报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A03时尚“垃圾之旅”已预约到年底 2019-08-04 2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