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人相守的电话亭
扫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编者按

  繁华之中抚人心,最是平凡烟火气。

  人间烟火本指“炊烟”,充斥于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特大型城市,支撑起它的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四通八达的交通,流光溢彩的霓虹……还有弥漫于大街小巷的烟火气。

  弄堂里的烟纸店、小区口的电话亭、闹市区的花鸟市场、街巷中的弹棉花胎店……无处不在的烟火气便利了生活,也温暖着人心。

  随着城市发展,烟火气也变得五光十色——精致、小资、情调等渐渐渗入到日常生活。过去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店、那些地方慢慢消逝在滚滚洪流中,这是时代变迁的缩影,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

  本周起“十分上海”栏目推出“岁月特辑”,我们将镜头对准那些难以忘却的岁月,捕捉城市记忆的点滴,记录那即将消逝的烟火气。

  浦东大道2511弄门口,有一处不到3平方米的公用电话亭——一块白色小搁板从木窗户里伸出,上面是一台橙色的电话机。

  这是上海最后的传呼公用电话亭,88岁的吕树生在这里一坐就是25年。

  “曹阿姨,侬屋里向亲眷来电话了,叫侬明朝吃喜酒……”“7号301,周家爷叔,倷倪子长途电话来了,奥扫来听。”“小董在吗,侬娘叫侬收衣裳了!”吕树生还记得电话亭刚开始营业时的热闹。

  1994年,他和妻子从浦西搬到浦东。一年后,为解决300多户居民“打电话难”问题,居委会特意在小区门口搭了个小房间:4部公用电话机,3名值班人,一张公用电话承办证,那个年代每个社区的标配——传呼公用电话亭开张了。

  吕树生的老伴是第一批传呼员。“过去是早上7点到晚上7点,传呼员必须熟悉每家每户,5分钟内找到人,拿喇叭在楼下喊话,不然电话搁在那里都是钱啊……”吕树生回忆。如今他上午8点开门,下午4点就关门了。

  时光如梭。吕树生有些寂寞,“2009年我爱人去世了,以前我是‘临时工’,就想着接她的班吧,我对电话亭有感情。”

  走进这小小电话亭,靠墙摆着三层大木架,“有创可贴、螺丝钉、玻璃胶、打气筒,方便来往的人。”吕树生说,“曾经还买了个冰柜,夏天卖卖冷饮。”1997年,上海全市安装家庭住宅电话总量达到70万部。“到2000年左右,生意就淡了。”

  传呼电话失去了竞争力,但电话亭并未就此冷清下来。

  我们的拍摄在6月初,小区门口穿堂风呼呼地吹,许多老人都习惯坐在电话亭门口聊天。“大家都是20多年的老邻居,喜欢在这里茄山河。”阿姨爷叔们说。

  小小电话亭,有老人的相守相依,有邻里的人情冷暖,有生活的发展变迁。吕树生和它一起经历了那段上海人记忆里的岁月,那么平常,又那么热闹。新民晚报

  视频摄影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体汇
   第A08版:动态/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国学论谭/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荷兰
   第A24版:俄罗斯/新民海外
时尚“垃圾之旅”已预约到年底
“上海方案”走进藏族小村庄
上海小学生近视率45%
一个人相守的电话亭
新民晚报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A03一个人相守的电话亭 2019-08-04 2 2019年08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