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饼”与“搨饼”
薛理勇
  薛理勇

  “大”在沪语中有两种发音,本地音念如“du”,如大东门、大块头、大脚娘姨等,而文白(就是地方官话)或外来语念作“da”,如大世界、大模大样、大小便等,成语“大腹便便”就是“大肚皮”,而“大腹便便”之“大”只能念作“da”,而不能念作“du”,“大肚皮”之“大”,应该念如“du”不应该念作“da”。大饼、油条、粢饭团、豆腐浆是以前上海人主要的早餐,现在上海人称它们为上海早餐的“四大金刚”。上海的大饼不算大,至少比羌饼小得多,它为什么会被叫做“大饼”,有点莫名其妙。按以上的分析,“大饼”应该是外来品种或外来语,或者,也许还有其他的名堂。

  南方蓺稻,饭食为主,北方种麦,面食为主,饭食需要小菜,所以南方人能烹饪出丰盛美味的菜肴,北方人则可以凭手工制作出五花八门的面食。江南也有少量的麦子种植,上海农家难以把面粉制作成精美的面食,只能把面粉和成面团,或调成浆,放到镬子上煎,炉子里烤,上海人称之为“搨饼”、“塌饼”。沪方言“搨”有“紧贴”“扁平”的意义,如搨浆糊、扁搨搨等,所以,“搨饼”既可以指这种饼的制作方法,也可以指这种饼的形状。直到今天,上海近郊还把此类的饼叫做“搨饼”。

  许多人认为,上海的大饼摊来自“江北”,可是,那里把这种饼叫做“烧饼”,并不叫“大饼”,如著名的江苏泰兴“黄桥烧饼”。

  清末上海环球社出版的《图画日报》“三百六十行”专栏绘有“做搨饼”风俗画,配画文说:

  塌饼司务好生意,做成烘入饼炉里。

  朝板盘香蟹壳黄(皆饼名),还有瓦爿(亦饼名)各色异。

  瓦爿饼,销场粗,只因近来蹩脚少爷多。

  当日山珍海味难下咽,试问今朝啖饼味如何。

  如果你有机会到江苏、浙江的城镇走一趟,一定会发现,当地使用的饼炉,与清末《图画日报》画的饼炉基本一致,我以为江北的“烧饼”进人上海后,上海人根据自己对饼的称谓,把它叫做“搨饼”(现在上海郊区仍把此类的饼叫做“搨饼”)。沪方言“搨”与“大(da)”读音相近,后来讹为“大饼”。

  《图画日报》提到的几种“塌饼”,现在上海大饼摊仍在制作。“朝板”就是“笏”,也就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板,最初用来“做笔记”,后来流于形式,在古装戏里还能看到,呈瘦长条状,这种大饼加入油酥,饼面上撒芝麻,口感较好;“盘香”是一种扁圆形的香,像现在的“蚊香”,现在上海大饼摊制作的大饼,大部分就是“盘香饼”;“蟹壳黄”形状像蟹壳而得名,饼里有油酥和馅,是品质较好的饼之一,现在仍称之为“蟹壳黄”;“瓦爿”就是盖房子使用的“瓦片”,基本上呈正方形,不加任何油酥或馅料,是品质最差、价钱低廉的“大众食品”,就是现在的“方大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2019年夏令热线收线报告
   第A06版:2019年夏令热线收线报告
   第A07版:2019年夏令热线收线报告
   第A08版:2019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科创上海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夜上海
   第A17版: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军界瞭望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健康养生·专题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12-13
上海人讲规矩
“大饼”与“搨饼”
上海书展,我期待
龙达的桥
夜之心灵密码
牧羊人(摄影)
慢阅读时光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大饼”与“搨饼” 2019-08-12 2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