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得奖牌220枚
青运会是发掘和培养新人的大舞台,此次社会俱乐部组比赛的设立,从国家队角度上可以通过比赛发现更多可塑之才,而运动员本身也获得了难得的展示机会,其中不少奖牌由业余运动员所获得,特别是马术、高尔夫、攀岩、体育舞蹈等项目,完全来自社会力量,收获满满。
本届青运会,上海代表团共获得73枚金牌、72枚银牌、75枚铜牌,共计220枚奖牌。此外还有29支运动队、96名运动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用代表团常务副团长、市体育局局长徐彬的话说,是“实现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圆满完成了代表团既定目标”。
此次青运会,上海涌现出不少好苗子,充分体现后备人才的培养成果:16岁的体校乙组游泳运动员郑英昊一举获得4枚金牌,成为上海青运会代表团“金牌王”,他在200米蛙泳决赛中游出2分14秒73的好成绩,整整领先第二名3.13秒,在100米蛙泳决赛中游出1分01秒33,刷新个人最好成绩。15岁的体校乙组游泳运动员唐钱婷获得3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成为本次青运会游泳项目体校乙组中唯一达到世锦赛A标的参赛选手。此外,体校乙组田径女子跳高决赛中,上海市体校的陆佳雯以1.90米的成绩获得冠军,不但刷新了个人最好成绩,同时将本赛季世界少年跳高最佳成绩提升了1厘米,这一成绩也是今年全国最好成绩。
徐彬表示,对标2021年全运会、2024年巴黎奥运会新增的大项和小项,上海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和提高,部分运动员将成为今后奥运备战希望之星。
人才培养多路径
据统计,本次青运会大多数项目都设立了体校组和社会俱乐部组。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王立伟表示:“根据报名和参赛情况,来自体校和俱乐部的运动员比例较为均衡,很多项目达到了一半一半。”
社会俱乐部积极参赛,不但占据一定规模,而且成绩也很出色,这显然是一个积极信号。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体校和学校是国内培养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主阵地,而随着体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力量正逐步成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的有力补充。上海也积极打造以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为基础、各级体校为骨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为补充的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呈现出多种路径培养体育后备力量的积极景象。
今年上半年,上海制订出台马术社会化联办管理办法,把青运会纳入联办考核范围,本届青运会,上海在马术项目3个组别共16个小项中,收获7枚金牌、1枚铜牌的骄人成绩,成为最大赢家。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获得青运会俱乐部组男女团体冠军和女双冠军、男单冠亚军,展现出上海乒乓球的深厚社会底蕴。此前,上海男篮多年来一直后备力量薄弱,在青少年赛事中成绩低迷,但此次青运会可谓是异军突起,这要归功于上海李秋平青少年篮球发展运动中心与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的“牵手”合作。上海男篮主帅李秋平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传统体校和社会力量合作所形成的优势互补,使得上海男篮的后备人才培养得以突破,体现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果。”
从传统的体校培养模式,到如今职业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培训机构等各种社会力量的加入,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多元化并结出硕果。上海青少年体育在本届青运会上的丰硕收获,无疑更让人坚定了“打开围墙,开放办体育”的做法,这种做法现在效果已经显现,但更大的收获还在未来。
特派记者 李元春
(本报太原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