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军界瞭望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19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百年前,土耳其用“决死一战”
奠定独立基石
于晓晶
土军用105毫米重炮轰击希腊人的防线
土耳其军队统帅凯末尔力挽狂澜
希腊普通士兵厌战情绪高涨
希腊干涉军当时的装束
  1919年,在一战中落败的同盟国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前身)被迫与协约国签订屈辱的《色佛尔条约》,大片领土被割让,国势岌岌可危。可法国、意大利、希腊等战胜国并不满足,继续向土耳其派兵,企图捞取更多地盘……

  孤注一掷的凯末尔

  希腊人最想将土耳其据为己有,他们有个梦想——建立以君士坦丁堡(即伊斯坦布尔)为首都、横跨爱琴海两岸的新拜占庭帝国。为此,希军早在《色佛尔条约》签订前一年就强占土耳其第三大城市士麦那(今伊兹密尔),并深入该国最后的根据地小亚细亚半岛。为了自保,土耳其人自发组建志愿军,但一开始只知道各自为战,难以形成气候。正当希军大举进攻之际,原奥斯曼帝国名将凯末尔挺身而出,誓言“没有武器就用牙齿和指甲去战斗”,他将分散的志愿军组织起来,整合成颇有战斗力的国民军,拉开独立战争的序幕。

  被“伟大理想”冲昏头脑的希腊人并未意识到土耳其方面的变化,仍在协约国支持下继续挺进。但就在他们准备对土耳其发起全力一击时,意外发生了——他们的国王亚历山大被猴子咬伤后引发败血症去世,继位的新国王素与协约国不睦,结果反土联盟开始分化,意大利和法国相继退出,后者甚至向凯末尔出售6000支步枪和10架飞机,以对付“前盟友”希腊。

  同样向土耳其伸出援手的还有新诞生的苏俄,他们向土军提供4万支步枪、300多挺机枪和50多门大口径火炮,甚至还有2艘驱逐舰。同时,凯末尔号召每户土耳其人缴纳一套衣服、一双鞋袜,粮食、牲口之类军需品则从每户无偿征收40%。凯末尔很清楚,人民只能短暂接受这样的征收,他的军队必须尽快与希腊人决战,不成功便成仁。

  谁的“左勾拳”更快

  1921年8月,希军逼近凯末尔的大本营安卡拉,土军殊死抵抗22昼夜,终于稳住战线,双方转入长达一年的对峙。当时,双方兵力势均力敌,希腊的小亚细亚军团约22万人,土军20万人。知道正面攻击无效的凯末尔把目光盯上一条400公里长的铁路,它连接土耳其西部城市阿菲永和爱琴海名港士麦那,担负希军补给任务,切断它,希军将必败。

  找到敌人弱点后,凯末尔决心打出一记“左勾拳”——将一半的兵力集结于己方左翼(阿菲永以南),突破希军防线,切断敌补给线后将其分割包围。不得不说,他在制定该方案时冒了巨大风险——集中重兵从左翼攻击,意味着自己右翼空虚,如果希军也选择“左勾拳”战术攻击土军右翼,土军势必崩溃。

  档案记载,希军提前估计到凯末尔的战术,他们的对策是在己方右翼集结A集团军的8个师挡住土军“左勾拳”,同时左翼B集团军抽出4个师作为预备队,在A集团军挡住土军“三板斧”后作为自己的“左勾拳”打出去。

  双方角力的焦点,在于谁的拳头打得更快、更猛烈。

  势大力沉的一击

  1922年8月,土军完成准备。为迷惑对手,凯末尔特意于25日回到安卡拉开会,当受邀贵宾到场后,却没见到主人,原来凯末尔已悄然赶回前线,向士兵们下达攻击命令:“你们的目标是爱琴海,前进!”

  26日晨,土军重炮齐轰,阿菲永的希军阵地遭到毁灭性打击,一些营瞬间损失一半的士兵。炮火停歇后,土军步兵跃入敌军战壕肉搏,骑兵从侧翼包抄。凭借凶猛的火力和绝对兵力优势,土军中午就突破了希腊A集团军阵地,逼迫后者不得不要求B集团军停止“左勾拳”攻击准备,全力救援自己。

  土军势大力沉的一记“左勾拳”奏效了,但他们没有停手。27日凌晨,土军在炮火掩护下再次突击,至上午,希军被迫放弃阿菲永和铁路,他们苦心经营一年多的防线随之崩溃。此时,希腊A集团军分割成两部分——2个师侥幸逃出包围圈,沿铁路撤至阿菲永西北50公里处的杜姆卢珀纳尔,准备再从那里逃往士麦那,另外6个师则在撤往杜姆卢珀纳尔途中面临土军南北夹击的危险。然而,希军总司令不懂得“时间就是生命”的道理,居然命令逃亡路上的6个师就地休息一晚,恢复体力。

  第二天早晨,当他们醒来时,发现退路已被快速机动的土耳其骑兵堵住了。几番冲击之下,希军2个师被歼,剩下的4个师在离杜姆卢珀纳尔近在咫尺的地方落入14个土耳其师的围困中。

  土耳其的新生

  战至30日夜,希军弹尽粮绝,总司令命令他们自行突围,十来万人犹如羔羊四散奔逃,最后逃出去的才5000人,包括总司令在内的其余人则沦为战俘。整个战役中,土耳其士兵完全做到“以一当十”,用伤亡1.3万人的代价消灭12-13万希腊人,战斗力之强悍令所有人畏惧。

  1922年9月9日,凯末尔率部进入被希腊侵占3年之久的士麦那。第二天,希腊承认小亚细亚战事失败,与此同时,安卡拉土耳其大国民议会的桌子上,作为国难标记的黑布被撤下,换上代表和平岁月的绿布。11月12日,土耳其代表参加在瑞士洛桑召开的和平会议并签订和约,向世界宣告土耳其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并且由此摆脱殖民枷锁,成为一战战败国中唯一从废墟里自主站起来的国家,凯末尔也被尊为“现代土耳其之父”。于晓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第ZF02版:中缝12-13
百年前,土耳其用“决死一战” 奠定独立基石
尴尬的“帕姆代尔防空作战”
新民晚报军界瞭望A22百年前,土耳其用“决死一战”
奠定独立基石
2019-08-19 2 2019年08月19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