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择一业,毕一生
薛 范
  薛 范

  高中毕业前夕,为填写报考志愿表,班主任老师约我谈了一次话,他说:“你行动不便,报考理工科并不合适。新中国各方面都在发展,以苏联为师,国家迫切需要俄语人才,你不如报考俄语,将来从事文学翻译,用笔为祖国建设服务。”我听从了他的劝告,依依不舍地割弃了报考无线电专业的梦想,考取了上海俄语专科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然而去学校报到时,校方却拒绝我入学。问题出在那份体格检查表上:体检医生漏填了“肢体残疾”4个字,致使学校误作健全的学生录取了我。刹那间,鲜花不见了,阳光隐去了,前路是一片浓浓的雾。母亲看我几天没有说话,安慰我说:“你不要多想,有我们在,就有你一口饭吃;我们不在了,人民政府也不会不管你的。”我没有回她,但心里说“凭什么要别人养活我!”待打击醒过来之后,从此开始了漫长的自学之路。

  学习翻译,第一步得掌握外语。中学学的是英语,而现在奇缺的是俄语人才,于是我报名参加了上海俄语广播学校,通过广播自学俄语。边学俄语,边读了大量的文艺翻译作品。有的作品甚至找来原文,与译文比照着研读,揣摸和学习前辈翻译家的翻译手段和方法。

  学了俄语,自然跃跃欲试进行翻译实践,当时自己最偏爱的文艺体裁是诗歌,有一天,在华东·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排练厅看广播乐团的排练,中间休息的时候,合唱指挥兼男高音歌唱家朱崇懋先生鼓励我说:“你在学俄语,何不给我们翻译几首苏联歌曲?”于是,我译配了第一首苏联歌曲《和平战士之歌》,发表在1953年的《广播歌选》上,那年我19岁。从此一发不可收。1955年,从俄语转译了罗马尼亚诗人亚历山大·托玛的5首小诗,发表在北京的《译文》杂志上。1955年,我编译的第一套《苏联歌曲集》(1)和(3)由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前身)出版。上海音乐出版社也相继推出了我编译的《苏联歌曲汇编》(1~3)、《拉丁美洲歌曲集》《世界歌曲》(1~3)等。1957年,《广播歌选》和《歌曲》杂志同时发表了我译配的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一手译诗、一手译歌——这是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下半叶的工作状态。我的内心深处,并没把翻译视为自己唯一的“正业”。我希望日后能从事文学研究和文学评论工作。所以我在自学外语、自学音乐的同时,投入了更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钻研古汉语、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那一段时间写了不少乐评、书评、影评、剧评,发表在报纸杂志上。然而这一切在1966年戛然而止了。    

  经过那一场浩劫,我心力交瘁,已无当年的豪情和锐气,雄心壮志也早销蚀殆尽。历年积累的文史资料已被洗劫一空,年龄已近黄昏。我还能重拾自己的笔来报效国家吗?1985年,中苏关系开始解冻回暖,我把荒疏了将近20年的俄语、英语等又捡了起来,并千方百计搜罗世界各国的歌曲乐谱并陆陆续续译配出来。我的歌曲翻译事业逐年有了起色,又出版了好多歌曲集子,我便断了文史研究、文史评论、写剧本、写历史长篇小说的念头,一心一意投入外国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择一业,毕一生”。我这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自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没有忘记这个“初心”。

  十日谈

  文艺家的初心

  责编:吴南瑶

  “团小志气大”,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请看明日本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教育专版
   第A12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3版:目击/上海之魅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夜上海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新民法谭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去皇村看望普希金
品读《石头记》有感
石榴(中国画)
一片冰心在玉壶
酸辣“小面鱼儿”
读潘向黎《看诗不分明》
择一业,毕一生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择一业,毕一生 2019-08-23 2 2019年08月2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