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种掀大浪
被周恩来总理评价为“劳动人民的剧种”的淮剧,扎根上海已逾百年,1953年成立的上海淮剧团创作改编了诸如《女审》《白蛇传》等不少优秀剧目,深受欢迎。不过近些年相对沪上其他大剧种,比如京昆连番走出国门取得良好成绩,淮剧一直在苦苦思索走出去的良策。原创淮剧《神话中国》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更因为与淮剧的气质相得益彰,一举扭转乾坤。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说:“我希望探索一条淮剧走出去的路子。”
《神话中国》去年8月受邀到爱丁堡艺术节上演出,连演四晩,外国观众对长绸、水袖、锣鼓经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他们近距离看到丝绸在演员双臂挥动下宛如有了生命,连声称赞“中国戏曲真神奇”。这一次上海淮剧团总结了一年来《神话中国》的演出情况,将原来四折戏浓缩成三折,分别是《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息壤悲歌》,以“水”为主线,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
小字辈挑大梁
值得一提的是,《神话中国》之所以能一举成功,除了上海淮剧团领导层面特别重视,将它与淮剧发扬光大相关联,意图对中国神话与中国戏曲融合作一次探索和实践外,也与此次启用了特别有朝气、有冲劲的年轻主创团队有关——编剧、唱腔设计、舞美设计、服装造型道具设计等都由年轻人操刀,青年编剧朱蓓蕾凭借《神话中国》中一出折子戏《息壤悲歌》在“中华创世神话”小戏小品创作征集活动中获得三等奖,在她看来,中国神话无论是在故事性还是思辨性、哲理性上都不亚于西方神话。
《神话中国》的演员也大部分由95后担任。这些在平时生活中还略显稚嫩的孩子一上舞台“光芒四射”,“女娲”钱薇一手2米长的水袖、一手半米多长的扇子,左右开弓,先声夺人;“精卫”顾芯瑜挥动6米长绸且歌且舞 ,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钱薇坦言,一拿到剧本她的第一反应是“神话剧在舞台上怎么呈现神力”?当导演给她安排了水袖和扇子这两件与众不同的道具后,怎么让两个发力点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协调又成了新课题。而顾芯瑜为了演好“15分钟满场飞的精卫”,专门向上海京剧院的老师请教,向经典之作《天女散花》求创意,如今看顾芯瑜在台上从头唱到尾,水袖也是从头舞到尾,真心为这些年轻演员点个赞。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让外国观众喜闻乐见,上海淮剧团用改换原有做淮剧的思维和套路,通过改编中国神话、讲好中国故事,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特派记者 李纬(本报芬兰拉赫蒂今日电)
记者手记
娜姐和东哥
此娜姐,不是中国网球曾经的“一姐”李娜,她叫邢娜,是上海淮剧团的当家花旦,还是上海淮剧团青年队队长,她让队里95后的孩子把她当成大姐姐,娜姐就这样叫开了;东哥大名邱海东,与娜姐是戏校同学,两人又一路从江苏被引进到上海淮剧团,现在是当家小生,常与老同学娜姐搭档,分别出演男一号和女一号。
这一回上海淮剧团首次亮相北欧有影响力的艺术节,娜姐和东哥也跟着弟弟妹妹们来了,两人各有重任在肩。担纲《神话中国》演出任务的几乎都是娜姐的手下,3年来娜姐一路陪伴着这些孩子成长,像家人般关心着他们。就比如这回出访,娜姐时不时地要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注意保暖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让人生出这是一大家子的感觉。当然娜姐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在艺术节开幕当晚,主持一场题为“中国戏曲”的戏曲工作坊活动,让老外看懂一点点淮剧“门道”,为弟弟妹妹们随后的演出打前站。
《神话中国》作为一出小年轻挑大梁的戏,本来没东哥什么事,他正忙着既要与娜姐准备本月28日《浦东人家》的演出,又在加紧排练小戏《秀才·审妻》准备参加10月初的上海淮音艺术节闭幕式演出。不料一个月前《息壤悲歌》的一个配角突然伤了,东哥被急招“救场”。没想到离出访只有6天时,《息壤悲歌》的主演又伤了,团长打电话让东哥再救场,从配角改演主角。为了在几天内背出台词、唱腔,熟悉走位、开打,东哥拼了,甚至早上5点钟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背台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娜姐和东哥追求艺术的执着之心,对小字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淮剧的明天相信会更好。李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