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小包围强排水”工程让甘泉一村和长白三村居民不再为下雨发愁
~~~“小包围强排水”工程让甘泉一村和长白三村居民不再为下雨发愁
~~~“小包围强排水”工程让甘泉一村和长白三村居民不再为下雨发愁
~~~“小包围强排水”工程让甘泉一村和长白三村居民不再为下雨发愁
~~~“小包围强排水”工程让甘泉一村和长白三村居民不再为下雨发愁
~~~“小包围强排水”工程让甘泉一村和长白三村居民不再为下雨发愁
     
2019年09月0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暴雨内涝”小区为何不再“看海”
“小包围强排水”工程让甘泉一村和长白三村居民不再为下雨发愁
房浩
  近来申城雨水不断,局地还遭遇大到暴雨,一些地势低洼的老旧小区因此积水,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但在普陀区甘泉一村和杨浦区长白三村,这两个曾经“一暴雨就内涝”的老小区,却在试点实施“小包围强排水”工程后,彻底摆脱了“看海”的窘境。该工程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对其他类似小区有无借鉴意义?前天,记者来到这两个“样板”小区一探究竟。

  “看海”曾是常态

  位于志丹路甘泉路处的甘泉一村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近年来,随着周边道路相继拓宽抬高,整个小区渐渐沦为“洼地”,仅志丹路的路面就比小区的地面高出约50厘米。以往一下暴雨,雨水倒灌在所难免,小区被淹也是“家常便饭”。

  前天下午3时许,记者来到甘泉一村,正赶上一阵瓢泼大雨,但小区地面却丝毫不见积水,雨水落地后快速通畅地流入下水道。“要是换作4年前,小区里早就发大水了。不但路面上一片汪洋,底楼居民家也水漫金山,我们只能拿沙袋、防水板来抵挡,冰箱也得提前搁在板凳上。”回忆起当年的“抗洪”场景,居民王女士苦笑道。

  重在“一堵一疏”

  2015年,当时负责小区物业维修的西部集团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决定在甘泉一村试点实施“小包围强排水”工程,并获得市住建委应急保障资金支持。具体做法就是“一堵一疏”:先在小区东西两侧的地下出门井处分别安装一个阀门,然后在小区内建一座集水井,并配置2台水泵,一旦暴雨来袭,只需关上出水井阀门,阻截外部雨水倒灌,同时开启水泵,将小区内的雨水加速排出。

  “虽然原理简单,花费也不大,但效果却出奇的好,这几年小区就没闹过水灾。”西部集团房屋维修公司工程部副经理李英介绍,上个月,超强台风“利奇马”来袭,小区内虽然一度出现积水,但工作人员及时应对,关阀门、开水泵,不到半小时,积水就迅速退去。“感谢政府办了件大好事,今后我们不用再为下暴雨发愁了。”居民们纷纷点赞。

  建设海绵城市

  同样告别“看海”的,还有杨浦区长白三村。这个小区也曾因地势“先天不足”频频“内涝”,但2016年实施“小包围强排水”工程并更换地下管网后,积水现象便一去不返。“以前下暴雨,我们撸起裤管就往进水的居民家跑,用脸盆往外舀水。现在轻松多了,几个开关全部搞定,居民也可以放心了。”杨浦区房屋应急维修中心主任梅建章欣慰地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全市暴雨后易积水的小区、道路仍有不少,而“小包围强排水”工程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也解了居民“燃眉之急”,但要彻底避免城市内涝,未来还需统筹规划,完善源头治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优化地下管网设置等举措,让城市有“面子”,更有“里子”。

  本报记者 房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34届年会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专版
   第A11版:中国新闻·专版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4版:公告
   第A15版:专版
   第A16版: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文娱·广告
   第A18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9版: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20版:夜上海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4版:新民环球
“暴雨内涝”小区为何不再“看海”
亚洲最大吨位邮轮 明年开启上海首航
特殊情况短信报警仍不可替代
“象牙塔”还是“金字塔”
消防员握手安慰:“有我陪着你”
广告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8“暴雨内涝”小区为何不再“看海” 2019-09-05 2 2019年09月0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