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9月22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延硕”的人文传承
陈可奕
  陈可奕

  南昌路“延硕堂”的条几上,摆放着我家老友宫伯伯临摹的两幅纳凉图,一幅是临摹任伯年先生为挚友吴昌硕先生造像“蕉荫纳凉图”,另一幅是西泠丁茂鲁先生为我的外公吴长邺先生写意的“消夏图”。祖孙二人神同步的“脱衣箕坐摇大扇,薄书堆里去追凉”,那份敞胸坦腹,笑对天地,不囿世俗,乐观畅达的惬意跃然纸上。

  丁茂鲁先生画像时,我不过是十来岁的黄毛丫头,那时候的夏天似乎很长:凉爽的清晨,被外婆赶着起床,给在狭小的四层阁楼上光着双臂,挥汗如雨、笔底生风的外公送上早饭。外公一说:小奕奕,小真琤,过来帮阿公敲图章。我和妹妹两个就会乐颠颠地去翻图章盒子,在外公指点下认认真真(抖抖索索)地在外公创作的书画上一一钤印。外公一边濡墨一边对我们娓娓道来“学心听”“能婴儿”“明道若昧”“道在瓦甓”“归仁里民”这些出自诸子百家之言、又经太太外公吴昌硕奏刀后蕴藏在印石里的故事。在四层阁楼的书房里,外公每日笔耕不辍,六十多岁退休后又重拾画笔的老人珍惜着分分秒秒,不仅仅是铺纸挥毫,也为太太外公著书撰录。《我的祖父吴昌硕》一书,就是在这阁楼书房“熬”出来的。“我今天多写一点,你们以后就能多懂一点吴昌硕,多懂一点海派文化呀!”外公口中的先祖吴昌硕先生不再仅仅是书本里的海派书画领袖,更多的是一个自艰辛困苦中磨砺而出,比旁人都更好学刻苦,厚爱家人友人,有着强烈民族自豪与自信心的长辈。

  外公爱带上我们去安吉,去鄣吴村,那是吴昌硕先生的故乡。记得三十多年前,外公又一次带我们去安吉。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那张奖状,“吴长邺同志将吴昌硕先生的墨荷中堂、篆书对联、拓片等十件珍品,无偿捐献给吴昌硕纪念馆收藏,为表彰您热爱家乡的精神,特发此状!”我央求着外公给我看更多的奖状,在家里那个下面垫着砖块的五斗橱里,我找到了1963年太外公吴东迈、外公吴长邺向浙江省博物馆、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共捐献百余幅吴昌硕先生作品的奖状,长大后又看到了余杭县政府、上海吴昌硕纪念馆颁给外公的捐赠感谢。印象里,那时候家里条件还挺拮据,每个月最开心的日子,是外公带着我们去银行领工资的那天,回家路上,外公总会去隔壁阿婆的熟食店里买一小包“顺风”和几片切的薄薄的红肠,外公给我和妹妹一人一片,说:“给你们解解馋,回去不能跟外婆讲的哦!”等我念中学了,有点钱的概念了,就问外公为什么要捐那么多太太外公的东西。为了回答我的问题,外公带我去了杭州孤山的西泠印社,站在《汉三老石碑》前,他告诉我:“那时日本人出重金想要收购这块石碑,它是很稀有的汉代祭祖碑刻,人称浙东第一石,是国宝。你太太外公知道后,78岁的他昼夜挥毫作画义卖,与西泠同仁60余人,众筹得巨资8000银元,终于在关键一刻‘抢购’下这块石碑,永久保存在西泠印社。保护国之瑰宝,匹夫有责。这就是西泠精神”。我似懂非懂,但牢牢记住了外公讲的这席话。

  2009年初冬,外公过世了。我们将外公外婆的家宅改建成“纪念室”,内悬“延硕堂”匾额。妈妈、舅舅、阿姨们对我们已成长起来的缶庐第五代说:“我们不希望荫泽五世而止,‘延硕’是吴氏后裔的责任。我们要将家藏的吴昌硕先生心系家乡所镌刻的几枚印章,捐献给安吉吴昌硕纪念馆,希望你们能明白更能理解‘延硕堂’的传承使命。”我们所有人点头同意。“脱衣箕坐摇大扇,薄书堆里去追凉”,畅开胸襟,情怀家国,这是吴昌硕先生的格局,也是‘延硕堂’子弟应有的人品、格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国际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A1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1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新民海外
   第A22版:多彩中国/新民海外
   第A23版:新民海外/新西兰
   第A24版:加拿大/新民海外
人生难得是欢聚
布卢门撒尔到舟山路寻根
文竹
“延硕”的人文传承
高原就医记
篆刻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14“延硕”的人文传承 2019-09-22 2 2019年09月22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