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新民海外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荷女作家:中西文化的“摆渡者”
赵艺璇
■ 今年8月,岳韬(右)在上海举行新书发布会
■ 岳韬初到荷兰留学时的留影
  文/赵艺璇

  人物名片

  岳韬

  作家

  商业案例总编

  跨文化培训师

  “Writing lets me understand myself and my culture better. Wherever I go, I am thoroughly Chinese; the further I go and the longer I stay away, the more Chinese I feel.”(动笔写作赋予我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祖国文化的能力。无论我去向何方,我都是一名完完全全的中国人。当我走得越远、离开的时间越长,我就愈发感受到自己对于祖国的深刻情感。)

  上述这段话来自旅荷华人作家岳韬的个人网站。从2000年只身前往荷兰阿姆斯特丹求学到如今已近20年,在她看来,“祖国”二字是她生命中的主旋律,而写作本身承载了她深厚的情感、记忆与反思。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岳韬频繁在中外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发表作品。《红蟋蟀》是她的处女长篇小说,已翻译成荷兰语和英语出版。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一夜之差》今年初由花城出版社推出,荷兰语版计划于2020年面世。两本小说都以独到的视角介绍了中荷两地的人情、社会,让中西方读者能够通过文字的魅力重新认识中国与荷兰。

  1

  荷兰深造,中国仍是她不变的课题

  岳韬生于上海,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英语文学专业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社会人类学专业,曾在法新社上海分社、荷兰莱顿大学国际处等机构任职,现于荷兰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工作。

  在复旦大学就读本科四年级时,岳韬因为一份兼职机缘巧合地了解到荷兰留学的信息。心生向往的她毅然决然选择了荷兰作为生命中的下一站。

  2000年9月,岳韬前往荷兰一流学府阿姆斯特丹大学开始自己的硕士求学生涯,她的人生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尽管远在荷兰,但她仍将中国题材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选题。她在研究中发现,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传统文化思想的回归。这一别出心裁的选题与体现出的扎实的学术能力,让岳韬的毕业论文获得了热烈的反响,最终她以荣誉毕业生的身份从阿姆斯特丹大学毕业。

  毕业以后的岳韬进入了莱顿大学国际处从事招生相关工作,作为过来人的她还利用业余时间,化身为连接中国留学生与荷兰教师的桥梁,为减少双方的隔阂,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她通过举办小型讲习会的方式,向许多荷兰教师介绍中国学生与欧洲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与习惯,也帮助初来乍到的中国学生了解在荷兰大学需要具备的学习与思维方式,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在荷兰的留学生活。

  时至今日,岳韬仍与当时结识的学生与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这样一段经历也为岳韬之后投身跨文化培训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全球化商业的不断发展,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本土公司都意识到,在领导力培养、业务执行以及市场宣传等多个环节都需要与国外的公司打交道,所以如何消除跨文化沟通阶段的障碍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岳韬说,以欧洲许多小型的科技公司为例,这些公司往往是由年轻人创建,希望能够突破国际界限,并服务全球的市场,但参考单一的本土商业系统是不明智的,“雄心壮志”的前提是对于全球市场的充分了解,譬如,他们针对荷兰消费者的产品设计或推广举措并不一定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遑论各地不尽相同的政策、物流系统、市场需求等带来的影响。

  在深刻意识到跨文化培训对于社会的推动作用后,岳韬开始了在伊拉斯姆斯大学鹿特丹管理学院的工作,从事商业案例开发,其中不乏一些与中国合作的项目。对于一些有需求的荷兰公司,岳韬会进行专题演讲来丰富他们对于中国社会、商业文化的认知。比如,一些荷兰公司的农业代表团或欧洲航空安全组织在前往中国参加展会前,她会向代表团或相关与会人员进行行前培训,生动地介绍与中国人打交道的方法。

  2

  做文化摆渡人,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中国

  岳韬说,相较于在工作环境中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日常生活中一个很小的举动更能够推动文化交流。在工作之余,岳韬会向自己的外国友人介绍关于中国的近况,她推荐他们去中国实地考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重新认识正在高速发展的中国。当外国朋友接纳她的建议,开启中国之旅时,岳韬还会向他们介绍自己的中国朋友作为向导,进一步帮助他们切身感受这个结合现代化发展与古老文化的神奇国度。

  岳韬的外国朋友向她坦言,当踏上中国的土地,摸到中国的脉搏,亲历中国的文化后,他们就打破了原先对于中国的成见。在他们看来,中国城市中的市井烟火气赋予了中国人别样的活力,从某种程度上看,华夏民族其实与南欧人民很像,两者都是热情洋溢的民族;中国也是一个基础建设发展极快、经济发展高速的国家,越来越多的民众可以享受到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带来的便捷。

  除了向欧洲人民介绍真实的中国之外,岳韬也致力于将自己对荷兰社会的最新洞察传递回中国。业余时间,她兼职为海外华文媒体“荷兰在线”供稿,专注研究荷兰在商业、创新、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最前沿动向。许多国内读者通过她的文字,不出国门就了解到荷兰新兴的绿色MBA项目、荷兰如何实现循环经济大业、荷兰如何试点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荷兰为对抗气候变化打造的奶牛厕所等。

  不过,岳韬并没有止步于简单介绍荷兰的发展,而是从跨文化传播者的角度出发,探讨对于正在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有什么荷兰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又有什么教训是需要规避的,这些洞见对未来的社会发展无疑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如岳韬在个人网站中所写的那样,离开中国的20年里她并未与祖国变得疏远,她的身份也从一个普通的中国留学生,变成了一个将中国文化输出至荷兰,并不忘将荷兰发展同步至中国的文化摆渡人。

  3

  潜心写作,让移民在文学中找到自己

  “文学是一扇窗户。”岳韬在采访时做了这样的一个比喻。她的处女作《红蟋蟀》于2012年问世,讲述了一名在欧洲生活了十年的女性重返故乡上海后,开始新生活的故事;今年1月,她出版了第二本长篇悬疑小说《一夜之差》,讲述了在阿姆斯特丹的华人和他们与异乡文化的碰撞。

  两本小说都以独到的视角介绍了中荷两地的人情、社会,让中西方读者能够通过文字的魅力重新认识中国与荷兰。多名在荷兰生活的二代、三代东亚移民在看过荷兰语版的《红蟋蟀》后告诉岳韬,自己深受触动,甚至潸然泪下。他们对主人公因迷离的身世而感到茕茕孑立表示理解与同情。作为在荷兰社会中缺乏民族认同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诚然,中国文化已是岳韬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她通过在新书《一夜之差》中塑造鲜活有趣的海外华人形象,将家国情怀融入创作,其中一些人物背后也映射着岳韬对于荷兰现实社会的诸多反思。岳韬在个人网站上写道,“It was only when I went abroad that I realized writing also entails disengagement, observation, empathy, and reflection—writing needs distance.”(到了国外生活后,才意识到写作需要疏离感、观察、同理心和反思——总之,写作需要距离。)

  随着对中西文化的认知不断加深,作为中西文化摆渡者的岳韬谈及自己的另一个目标——在商学院中开一门文学课程。这个看似奇怪的目标背后却是她的一番良苦用心,岳韬鼓励每个人无论文笔好坏都可以执笔写一则属于自己的故事,并在故事中纳入和自己全然不同的新鲜角色,以此来增进自己对其他群体的了解,变得更加包容谦虚。她说,希望让更多人借用文学的力量,成为跨越文化隔阂的观察者、沟通者和领导者。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长三角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新闻
   第A10版:文体新闻·广告
   第A11版:夜上海
   第A12版:夜光杯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新民海外
   第A15版:新民海外/德国
   第A16版:新民地产
旅荷女作家:中西文化的“摆渡者”
新民晚报新民海外A14旅荷女作家:中西文化的“摆渡者” 2019-10-05 2 2019年10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