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了来自红十字会的电话,年轻男孩王超却当成诈骗电话调侃了一番,等到朋友提醒,他才回过神来:“我中奖了!”话剧《髓·愿》的故事就以这样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展开。带着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生命的想法回家,王超却遇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为了说服母亲和外公,他请来了志愿者曹颖和经历过两次捐献的杨丹妮,为家人科普手术的相关知识,消除他们的误解。
角色的原型,都是来自上海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有过两次捐献经历的志愿者名叫周超,是徐汇区康健街道一名公务员。2006年,他就报名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在决心成为志愿者之前,周超的父亲曾经因肝硬化接受过肝移植,这件事对他们全家的触动非常大,所以全家人对他捐献造血干细胞都很支持。2012年,在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6年后,他终于与一名在北京医院治疗白血病的15岁男孩配型成功,实现了第一次捐献。本以为事情到了这里就已经告一段落,没想到就在两年多之后,他收到一封来信。“致因‘髓’结缘的亲人,我们不得不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又一次向你发出求救的申请……”原来,男孩在接受过移植手术之后,造血功能虽然恢复,但免疫力持续低下,需要进行淋巴细胞的移植。而当时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只有他一人与男孩配型成功。“好事就要做到底!”周超没有丝毫犹豫,就再次进行了捐献。他再次来到医院,完成了总量8000毫升的血液循环,采集了91毫升的淋巴细胞。
编剧李然说:“我走访了很多真正的志愿者,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非常触动我的一点,就是他们眼神里的纯净和热情,这是真正的大爱。”但正如剧中王超的家人一样,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对造血干细胞捐献存在着误解。导演周小倩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能够让更多观众真正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手术,消除他们的疑虑,让更多人能伸出援手。”
演出当晚,就有数十名青年观众受到剧情的感染,现场报名登记成为了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
本报记者 吴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