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规实施已满百日,上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居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快速提高,三季度居住区达标率已由去年年底的15%提升至80%。
在不久前举行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议上,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指出,要充分认识生活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着力破解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中的瓶颈问题,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再上新台阶。
源头减量被再度提及,重要程度可见一斑。作为垃圾分类各项工作中的关键一环,愈来愈多针对垃圾减量的妙招也开始被发明、推行。
“无需餐具订单”陡增
在网络上曾流传个段子:如果你在外卖上下单羊肉串就不能叫作“撸串”,因为他们的羊肉串已经变成了“羊肉吕”。
“羊肉吕”是什么东西?其实,“羊肉吕”就是羊肉串,因为签子要分类回收,所以很多人点外卖吃羊肉串时都特意跟店家注明:不要签子,“串”字里的那根“签子”没了,可不就变成“吕”了吗?
这样的段子的出现和“无需餐具订单”陡增,是上海市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以来的缩影。某外卖平台数据显示,仅在上海实行垃圾分类的头一个月,无需餐具订单环比6月同期提升了471%。
随着垃圾分类全面推进,市民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垃圾减量这一概念开始真正走入人心。
“源头减量”,其实在《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中有明确而具体的阐述。《条例》明确,市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制定促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置的政策,协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落实,研究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机制。而单位和个人也应积极参与绿色生活行动,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
业内人士表示,垃圾减量可以细分为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再利用两方面。前者是指从生产环节就减少垃圾的产生,比如在超市中常能看到“过度包装”,一大盒铁皮枫斗礼盒里面只有24包如扑克牌大小的纸包冲剂,一盒月饼包装得比月饼更精美。
记者曾经从上海市包装技术协会召开的“包装减量回收利用”圆桌会议上获悉,城市生活垃圾中超过1/3是包装性垃圾,包装废弃物的体积更是占固体废弃物的50%。如果能将这部分包装垃圾“消灭”在源头,后期的分类和处置,压力将大大减轻。
(下转第10版) (上接第1版)
垃圾减量的一大体现就是可回收物的回收量。上周,市绿容局发布数据,至9月下旬,全市可回收物回收量达5605吨/日,而在5月、6月和7月,这一数据分别为3300吨/日、4000吨/日和4400吨/日,说明可回收物正逐月增加。此外,两网融合“点站场”的体系建设也成效明显,已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2100个、中转站169个、大型集散场9个。
“净菜上市”垃圾减量
上海每天产生的各类垃圾中,湿垃圾占比不小,大大小小的菜市场正是湿垃圾产生的主力军。如何从源头开始,减少湿垃圾的数量?上海的批发市场、小菜场、超市和智慧微菜场已经行动起来,纷纷采取各种措施,把湿垃圾减下来、管起来。
在江杨农产品批发市场,每天有1800吨的蔬菜在这里成交,果皮菜叶等湿垃圾和过期食品等不可食用的废弃物,日均产生30吨左右。去年3月开始,江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蚯蚓基地对接,把经过分拣的果皮菜叶和冷冻后的“垃圾肉”交给专人回收,送到蚯蚓孵化养殖基地,变成蚯蚓的“口粮”,明显减少了湿垃圾的数量。
农产品到了小菜场,集中处理也是给消费者家中的湿垃圾减量。九华集团上海美天副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顾志君说,除了严格执行相关的垃圾分类工作要求之外,我们也在有条件的菜市场加装了湿垃圾处理设备。“有些居民就会选择在小菜场里挑拣好蔬菜,直接把菜皮留下来,给我们统一处理。”
此外,上海市场的高标准也在倒逼外地蔬菜基地。卖相好、少挑拣,尽管价格略高,但上海市民如今越来越青睐小包装的蔬菜和禽肉,倒逼生产基地把粗放的大筐菜变成精细的包装菜。这就意味着,在批发市场、小菜场和家庭中被丢弃的不可食用部分变少了,达到了垃圾减量的最终目的。
记者了解到,本市日常消费蔬菜70%由外省市生产基地供应,绿叶菜以外的蔬菜达90%以上。这些蔬菜长途来沪,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散装,成筐运输,一种是分拣、包装后的小包装蔬菜,前者可能产生更多黄叶、烂叶,增加湿垃圾的数量。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处副处长齐玉梅此前曾表示,上海全市的湿垃圾预测未来每天可以分出6300到6400吨,菜场一天可能会达到1300吨左右:“可以通过蔬菜生产基地,更进一步地在进城之前就做好源头的减量。”
记者从市商务委了解到,从2016年开始,上海联手山东、江苏、海南、云南等省共建外延蔬菜基地,并制定《上海市外延蔬菜基地生产经营评价指南》,其中就明确要求,供沪蔬菜要实施包装化。通过分拣、分级及包装化,不但提升了产品的标准化和安全程度,也减少了湿垃圾的产生。此外,食行生鲜、叮咚买菜、盒马等新零售平台纷纷引导“净菜上市”,也是垃圾减量的“能手”。
“在我们平台销售的蔬菜目前已经基本做到精包装,也就是无烂叶、无黄叶、无泥土,市民只要简单清洗切配后就能下锅。”食行生鲜上海公司负责人高海峰告诉记者,不仅是蔬菜,鲜鱼也会去鳃、去鳞、去内脏后再销售,减少家庭湿垃圾的数量。而每天数吨的菜叶、内脏等会直接从生产基地运往合作的牛场、鸡场、饲料企业,从源头上合理处理湿垃圾。“下一步我们还会从配送包装上入手,使用可循环利用或可降解的材质,不增加居民家中的干垃圾。”
市商务委副主任诸旖表示,市商务委正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生活垃圾分类处置工作的部署和要求,配合绿化市容部门加强菜市场垃圾分类宣传指导和推进落实工作。“按照《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要求,菜市场要合理规范设置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同时发挥菜市场流通主渠道宣传效用,引导经营者主动开展垃圾分类投放,落实菜市场分类分拣及驳运收运对接职责。此外,继续倡导社区智慧微菜场‘绿色消费’,鼓励源头分拣分级、清洗包装、冷链配送等技术转型,推进‘源头减耗’,引导‘净菜上市’。”
快递包装循环利用
在各类垃圾中,塑料垃圾的关注度非常高。如何让塑料包装、外卖快递循环利用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问题之一。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指出,在产品包装方面,企业应减少包装废弃物的产生,而市场监管部门则应对此进行监督管理。本市快递业应制定绿色包装标准,快递企业应使用电子运单和环保箱(袋)、环保胶带等环保包装,寄件人则鼓励使用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环保包装。电子商务企业则应提供多种规格封装袋、可循环使用包装袋等绿色包装选项,并运用计价优惠等机制,引导消费者使用环保包装。
为破解快递包裹的“环保”困境,不少企业陆续推出纸箱回收循环利用政策。例如,当京东物流快递小哥上门送货时,消费者就可将自家闲置纸箱交给快递员,由快递员带回并统一回收利用。为了鼓励消费者积极参与,京东物流会将相应京豆发送至消费者账户,携手推进纸箱的循环利用。京东物流将利用大数据对回收纸箱进行数量和品质监控,在站点开辟回收纸箱专区,确保对纸箱进行最合理的分类和再利用。
美团、饿了么两大外卖平台也出台政策鼓励用户从源头进行“垃圾减量”。美团外卖在长宁区龙之梦试点“以纸代塑”,共有超过110家商户参与其中。饿了么推出蓝色星球计划,建立业内首个针对外卖包装材料的可持续标准,同时落地了外卖塑料回收闭环的首个探索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