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伏击
2013年12月,刚成立的南苏丹就陷入内战。为应对突发状况,美国空军特战司令部组建“非洲之角联合特遣队”,同时命令所属第8特战中队进入南苏丹,撤离滞留那里的美国人。21日晨6时,三架CV-22“鱼鹰”旋翼机搭载21名海豹突击队员从吉布提起飞,在两架MC-130空中加油机陪伴下飞了三个半钟头,抵达预定的南苏丹博尔机场。
尽管前一天有架联合国直升机被击落,但“鱼鹰”行前仍被告知降落点“情况尚可”,因为附近有印度维和部队。但“鱼鹰”机组还是小心从事,“我们决定降落前先在天上转一圈看看。”第8特战中队指挥官马克·尼韦尔中校回忆。
机场似乎很平静。驾驶第一架“鱼鹰”(呼号“公鸡-73”)的编队领队莱恩·米特尔斯特德少校决定降落。技术军士沙亚站在后舱门的重机枪射击位置上,做好掩护特种兵出舱准备。有临行前的情报包票,他不觉得会有什么危险。然而,事情总会出人意料,“公鸡-73”降落后刚开舱门,爆豆一样的枪声就从四面八方炸响!一瞬间,弹雨席卷“公鸡-73”的机身,子弹拖着啸叫打在飞机上,发出“怦怦”的闷响。
“我们遭到伏击!”沙亚大喊。
狼狈脱离
经验丰富的海豹队员一听便知,枪声来自AK-47步枪和重机枪,是反政府武装!此时的“公鸡-73”极为脆弱——海豹队员尚未离机,无法反击,且受两侧发动机影响,“鱼鹰”没有侧射火力,只在后舱门有机枪,因而机身两侧都是射击盲区,无法压制地面攻击。不得已,米特尔斯特德少校只能通过无线电命令跟在身后的“公鸡-74”和“公鸡-75”停止降落,脱离地面火力攻击区。但很显然,三架“鱼鹰”在袭击面前很难全身而退。
吸引了大部分火力的“公鸡-73”最危险——无数子弹打穿机身,机组人员和海豹队员只能默默祈祷不要被来回穿梭的子弹击中。但现实是,沙亚首先被子弹击中胸部,巨大的冲击力把他打倒在机舱地板上。“感谢质量上乘的防弹衣,除了疼痛,我没有受到其他伤害,”沙亚回忆,舱内的海豹队员都被打倒在地,横七竖八地躺在机舱地板上,生死不知。舱内到处是鲜血,“公鸡-73”的供油管路显然被打穿,JP-8航空燃油近乎疯狂地向外泄漏,大蓬大蓬地从弹孔中泼洒而出,气味令人窒息。更狼狈的是,三架“鱼鹰”在遇袭过程中几乎一弹未发——最先降落的“公鸡-73”虽然打开后舱门,但沙亚最先被打倒,“公鸡-74”和“公鸡-75”根本没有射击机会。
所幸,三架飞机并未失控,“公鸡-75”率先拉起高度,同时做剧烈的左右机动,躲避敌人可能有的导弹。紧接着,“公鸡-74”和“公鸡-73”也踉踉跄跄地跟上来,脱离地面火力射程。
弹药箱当刹车片
确定安全后,米特尔斯特德少校决定返航。在如此密集的火力下继续执行任务已不可能,而且三架“鱼鹰”的伤势也不允许再做第二次尝试。根据应急方案,“鱼鹰”将飞往400英里外的乌干达恩德培机场降落。正常情况下,“鱼鹰”在不加油的情况下可连续飞行2700多英里。但“公鸡-73”和“公鸡-74”都因供油管路被打坏而出现严重的燃油泄漏,飞往恩德培途中必须接受空中加油。
好在伴随它们的两架“战斗之影”并没有离开。三架“鱼鹰”的飞行员迅速做出决定,受损最严重的“公鸡-73”和“公鸡-74”首先接受空中加油。不过“公鸡-73”的油路管线损伤太重了,宝贵的燃油几乎是一边飞一边漏,不得不进行了第二次空中加油。“鱼鹰”们在空中挣扎的同时,第8特战中队指挥官尼韦尔中校开始联系C-17A“环球霸王”运输机,并要求后者在恩培德机场与“鱼鹰”机群汇合,准备转送机上的伤员。为了在燃油白白漏掉之前最大限度地利用它们,“公鸡-73”的飞行员一路上都把马力开到最大。沙亚回忆这段惊险的航程时说:“正副驾驶都很冷静,他们拥有我们需要的飞行技巧,想尽办法让飞机飞得更快,以便早点赶到机场。”
飞机进入乌干达境内后,各机损伤情况也基本明了。“公鸡-73”受损最严重,一台发电机和辅助液压系统损坏,飞行员必须使用应急压缩氮气系统把起落架“吹”出去。这还不算完。液压系统损坏还导致飞机的前轮转向、刹车等系统失灵,落地后只能在跑道上一直跑,不能转向也不能停。空勤工程师出身的技术军士沙亚觉得应该站出来想点办法了。但机舱里根本找不到称手的工具。情急之下,他看到了堆在角落里的弹药箱……下一刻,沙亚打开机轮舱,把弹药箱一个一拉地塞进去,想把它们当成刹车片使用。这个法子居然奏效了。“公鸡-73”终于慢慢降低速度,最后停在了跑道的终点。
“鱼鹰”们在恩德培机场停留了几个月接受维修。其间,联合国用直升机接走滞留南苏丹的外国人,没有被反政府武装为难过。肇立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