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上海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连建明
  连建明

  今年诺贝尔奖揭晓,这些成功者的背后,是执着和艰辛的探索,就像因特尔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安迪·格鲁夫写的那本书名——《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这次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霍普金斯大学教授雷格·塞门扎,经历了不计其数的实验,始终拿不到理想的结果,但他不放弃,最终花了20年才取得研究成果。

  另一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哈佛医学院教授威廉·凯林,从小就对癌症生物学感兴趣,立志从事这方面的实验室研究工作,而发展并不顺利。读大学的时候,凯林艰苦地做了一个1年半的化学研究项目,最后老师只给他一个C+,并告诉他将来不适合从事科研。多次被认为不适合做研究,凯林选择做一名临床医生,但他没有放弃研究,最终在大卫·利文斯顿教授帮助下重新进入实验室,于是有了今天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获得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吉姆·皮布尔斯说了这样一段话:“希望年轻人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踏入这一领域,一些奖项很诱人,但那不是你入行的原因,你应该被科学本身深深吸引。”

  没有热爱,是难以在长期枯燥的研究中坚持的,科学研究需要偏执狂的精神。中国也不乏这种偏执狂,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被称为“阿里云之父”,但曾经被骂了4年。

  2008年,马云将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挖了过来,负责研发云计算,艰难程度远远超出预期,没有成绩、没有进展,连续几年阿里云部门在集团拿最低分,连同事也扛不下去了,超过一半的人离职转岗。在年会上,王坚忍不住失声痛哭,但他说不后悔。好在马云没有动摇,不怕花钱,终于,阿里云在2013年成功了,2017年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获得了一个特别奖项——中国电子学会15年来第一个特等奖。如今,阿里云是云计算领域亚洲第一,全球第三,仅次于亚马逊和微软。

  没有这些偏执狂,世界又怎么可能被改变?欣喜的是中国有一大批这样的偏执狂,他们热爱科学,只要坚持下去,相信未来中国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会越来越多。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广告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夜上海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军界瞭望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康健园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4-21
冷冻治疗房颤有望“中国创新”
中捷中医中心“一带一路”送健康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明天最高气温:20℃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A06“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2019-10-14 2 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