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世代在江苏无锡乡下务农。我们兄弟俩自幼就受到“耕读传家”观念的熏陶。少年时代就在长辈带教下参加各项农事活动,学会了一些种田本领。如今,我们兄弟俩已是垂暮老人,都在沪上过着闲适的退休生活;但七十多年前在农村劳作情景,历历在目,宛如昨日。
无锡远郊的农民在盛夏初秋时节,为了积聚优质农肥,利用农闲时光凌晨起床,备好干粮,摇船到几十里路外的无锡鼋头渚、五里湖,甚至到太湖湖滨一带去耙草泥(水草带河泥)。耙草泥也是非常辛苦的农活。通常是二个人分别站立在船头、船尾,用一把长柄竹竿组装的十二个齿阔铁耙(类似猪八戒的兵器),各自向相反方向用力掷到湖底,然后把湖底里生长茂密的水草,连根带泥拖拉上船。
农民们冒着烈日暴晒,用一整天,耙取满满一船草泥。然后,两人摇着橹;或者一个人在河岸上拉纤,一个人在船上掌舵,慢慢地把满载着草泥的船摇进自家农田的小河浜,在船与岸之间放妥一块木跳板,一个人在船上用四齿铁耙把草泥拎起,放在木跳板上;另一个人也用铁耙把木跳板上的草泥提到岸上堆放。等到满船草泥卸完、堆好,已是月朗星稀时分。农民们起早摸黑劳作一天,早已筋疲力尽。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