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科班重新回炉
去年五月办的“昆曲学馆”,以刚毕业不久的“昆五班”为主要对象。说起这些已在学校接受了10年昆曲专业教育的年轻人,蔡正仁直言“离开我们舞台上实践的需要还有相当一段距离”,“现在看来,昆曲艺术的专门人才如果毕业后不回炉是不行的。当年‘昆三班’进团后也花了10年时间回炉,才像个样子。”而谷好好则表示:“虽然他们在戏校学了10年,但距观众心目中上昆的水平线甚远,上昆的标杆是老艺术家们树的,这个标准实在太高了。”
悉心指点演《断桥》
昨天下午,排练厅里正在排一折《断桥》,由蔡正仁、张洵澎两位老艺术家坐镇。场地中间,三位年轻演员在响排,但坐着的两位老艺术家几乎一刻也没闲着。“气得手要发抖”“亮出来”“慢慢来,别着急”“看着手,不要看他”……张洵澎一边用脚打着拍子,一边几乎不停顿地用手比划着,嘴里不时说着表演要领。一会儿蔡正仁站了起来,手把手地教“小青”如何打“许仙”的耳光才能让台下看起来逼真,一会儿张洵澎站起来纠正“白娘子”的地位、身段、手势,排一折《断桥》,“NG”无数次。只看这么一个排练的场面,就能明白办“昆曲学馆”的必要性了。按理说,很多学生在学校都已学习过《断桥》这折戏,但真的要演,还需要老师们手把手地点拨、提高。
剧团拔尖扬长补短
“昆大班”老艺术家王芝泉说,学校教学对学生们花的力气比较平均,比较差的学生也要想法让她演一演。但到了剧团就不一样了,会集中精力抓几个尖子。另外一方面,王芝泉说,到了剧团想当主演就要什么角色都能演,需要把缺的补上。王芝泉的学生钱瑜婷这次汇报演出将演出《盗库银》,“《盗库银》就是她缺的,这个戏是我们当时搞出来的,不是传统剧目,钱瑜婷的冲劲要差一点,这个戏就是要补足她不够的地方。小青这个角色要有点力度,有点节奏,有点勇猛,和《盗草》中的白娘子不一样。明年还打算搞《挡马》,她觉得演《挡马》自己的腿不够,所以要先开始练腿……”
学馆拜名师挑大梁
说起这一年的收获,“昆五班”的蒋诗佳说:“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刚进团就有学馆制,有上昆的国宝级老艺术家和全国的名家名师来教我们,一下子颇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给了我们挑大梁演主戏的机会,压力同时也接踵而来。从前在大学期间一贯的‘散养’状态不复存在。有一种被重视、被呵护的感觉。”蒋诗佳这一年可谓收获颇丰,此次汇报演出她将演出张静娴传授的《长生殿·絮阁》和张继青传授的《牡丹亭·离魂》,此外,“《女弹》《借扇》开阔了眼界,丰富了自己。在刘异龙老师组学习《芦林》,跟师哥搭戏体验一把正旦的苦情滋味。张洵澎老师教《南柯记》我自告奋勇也跟着学,老师更是把我当亲人一样的疼。虽然也很想去梁谷音老师组听听课,但因为时间冲突实在是顾不过来了。”原本以学习巾生戏为主的谭许亚这次与蒋诗佳合作《絮阁》,他说学馆制拓宽了自己的戏路,“能够在逸夫舞台上演《絮阁》一折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学馆“拴”住老艺术家
学馆制也帮上昆“拴”住了一批老艺术家,蔡正仁笑称自己现在比上班时还要忙,但“忙得不亦乐乎”。上半年教了精华版的《长生殿》和折子戏《断桥》,还为青年演员排了“临川四梦”中的《南柯记》,下半年还计划要教《乔醋》等。“亏得现在办学馆,我们还能教教,再过10年我86岁了,还能教什么呢。现在抓还来得及,抓三年,抢学一百出,就会不一样。”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