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2015年,全世界有4.15亿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5年,此数量将增加到6.42亿。在我国,已有超过1.13亿糖尿病患者,高居全球首位。此外,我国近一半成人都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病,易伴随多种并发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32%的患者有视网膜病变,约30%的患者合并肾病;另外,合并周围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冠心病的患者也很常见。
在近日举行的糖尿病早期疾病管理研讨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多项国际多中心干预研究的指导或管理委员会委员及中国区主要负责人潘长玉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陈璐璐教授共同强调: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人数多、血糖达标率低、并发症发生率高”的尴尬现状。血糖达标是控制糖尿病进展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但在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约为30%,其中很多患者使用二甲双胍单药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控制仍然不佳。对于这部分患者,应尽早联合治疗。
陈璐璐教授提醒:“一旦确诊为糖尿病,必须严格控制血糖,血糖达标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血糖越早达标获益也越多。”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下降1%,因周围血管病变导致截肢而死亡的风险下降43%,微血管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和失明等风险下降37%,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心肌梗死和卒中风险都有明显下降。
目前,对于临床上2型糖尿病患者经常采用的降糖治疗路径是阶梯式的治疗方案。即首先建议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然后开始口服药单药治疗;如果单药治疗时血糖仍控制不佳,则开始口服药联合治疗。二甲双胍有效降糖,不易发生低血糖且不增加体重,因此作为2型糖尿病的单药治疗首选药物。
但对于二甲双胍单药治疗的患者,很多时候依然会面临血糖不达标的情况。此时患者可以选择加量,但也可以换个思路,在小剂量使用二甲双胍时就给它找个伴儿,加药不加量,既能增强疗效,又能减轻副作用,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由中国自主设计、在本地开展的2型糖尿病领域DPP4抑制剂大规模上市后4期临床研究VISION研究结果证实:维格列汀加二甲双胍联合治疗组相比二甲双胍加量组,前者降糖效果更优,且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低于二甲双胍加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