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对关系紧张的母子来到电视台。“我现在不知道该拿儿子怎么办。”母亲肖女士看到我就开门见山地说,情绪相当焦虑。
肖女士和丈夫的老家在浙江黄岩,儿子3岁那年,一家人来到上海,在市中心开了一家杂货铺,并在旁边摆了一个报摊,虽然是小本经营,但每月收入维持家庭开支还是绰绰有余的。儿子小陈今年13岁。为了让儿子从小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母亲从幼儿园开始就很重视儿子的教育,小陈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因为儿子的户口不在上海,为了中考,母亲就让丈夫陪儿子回老家上初中,她独自一人留在上海。
小陈在新的学校成绩还可以,可是他读了一个学期后就不想继续读下去,还经常与同学吵架。第二学期还没有结束便瞒着父母偷偷从浙江逃回上海。回上海后怕被父母责骂,小陈也没有回家。接到学校通知,家人焦急万分到处寻找,直到第三天晚上,小陈才打电话给父母报平安。
我问儿子逃回上海的原因,儿子告诉我,母亲平时很强势,要儿子干什么就非得服从。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当时他不同意去浙江读初中,是母亲找借口把他“骗”去的,并且不管小陈怎么恳求,就是不肯让他回上海。儿子到浙江不会说当地话,和同学无法沟通格格不入。这次被同学冤枉偷东西,而老师在没有调查清楚的情况下就当众叱责了小陈,这让小陈自尊心受到伤害,便选择“逃回”上海。
谈起自己的母亲,儿子似乎对她意见很大,他反映母亲经常对自己不明就里地不是骂就是打。因此自己不想回家,一回家就要听母亲的唠叨,而且不能反驳,否则就遭来一顿恶打,儿子如果还手,母亲还会叫来父亲一起打。因为母亲的关系,小陈还失去了不少朋友。
每次他回家晚,母亲就会跑到与他关系不错的同学家,不管人家是在吃饭或是干嘛,急吼吼地打听小陈的下落。同学再不敢与小陈多接触,在班级里小陈越来越感到孤单。为了让小陈不再到网吧上网,母亲买了电脑,但规定一天只允许上网一个小时,这让小陈对新买来的电脑的狂喜顿时消失殆尽。
对母亲的反感不但让小陈无心读书,还影响到了他和其他亲戚的关系。儿子为了避开母亲,曾经躲到姑妈家去住了几天。一天小陈偶然得知姑妈将他的行踪告诉了母亲,心里很不高兴,趁着姑妈一家人外出,偷偷拿走姑妈的1万元钱离开了姑妈家。当小陈的母亲再一次找到他的时候,1万元钱只剩下了6800元。钱被小陈拿去买手机送给朋友了。丑事败露自然少不了一顿恶打,小陈选择了离家出走。
为了生存,他找到一家理发店,在那里打工,还包吃包住。有了吃饭钱,小陈再也不肯回家,还学会了吸烟。
我认为儿子今天所养成的性格与母亲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有直接关系。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家长如果不讲究教育方法,一味地棍棒加辱骂,往往适得其反。将自己的希望强行加在孩子身上那不是爱,而是精神枷锁。
我对小陈在理发店打工,靠洗毛巾赚钱的行为给予了肯定。但我告诉他,自力更生没有不对,问题是要考虑清楚是不是一辈子就靠打工?我劝他要继续读书,不能因为父母而放弃自己,要端正态度。偷姑姑家的钱,这是犯法的,不要以为偷自己人不算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如果姑姑报警,那自己必须接受法律的处罚。看到小陈不住地点头,我很释然。
小陈对母亲也不再像起初那样针锋相对,他主动上前拥抱了母亲,两人牵手离开了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