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蒋月泉唱腔艺术的形成
秦来来
  秦来来

  评弹界一代宗师蒋月泉先生诞辰100年了。蒋月泉先生生前曾经对自己的艺术经历有过追述,他坦陈自己的唱腔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声带情、唱书情、唱人物。他的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流派唱腔形成的开始与最终。

  1933年,年仅17岁的蒋月泉拜弹词名家张云亭为师。可喜的是,张云亭先生更是一位“明师”,他对刚进师门的蒋月泉的要求,不是要对自己亦步亦趋,而是告诉蒋,学唱腔,要先从朱介生先生的“俞调”(弹词老艺人俞秀山开创的流派)着手学起。评弹界素有“阴面”、“阳面”之说,用小嗓演唱的叫阴面,本嗓演唱的叫阳面。“俞调”是用小嗓所唱,就像京剧中的青衣,也就是评弹中的“阴面”。

  朱介生是在其叔、弹词老艺人朱耀笙演唱的“俞调”的基础上,再吸收了苏滩、昆曲、京剧等唱腔因素,形成了朱介生特有的“俞调”唱法,独成一帜。高腔之处不刺耳、低徊之时见沉稳,嘴里喷劲足,咬字更讲究。“主要是吃功夫”,蒋月泉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我刚启蒙,就要学吃功夫的;更为重要的是,朱介生的唱腔以声带情,对人物、书情,非常知情,他不是卖弄声音,而是用声音来为人物服务、为书情服务。这种传统唱腔就叫优秀。”蒋月泉先生特别强调说:“因为它对我后来蒋调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后来,蒋先生又拜隔房师兄周玉泉为师,周玉泉的唱腔平直朴素,类似于叙述讲话,但是“与书情结合得很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从情出发。”(蒋月泉)此话不假,周玉泉先生以“阴功”享誉书坛,但千万不要以为周先生说书不用“功”、不用“劲”,周先生曾经讲过,他每场书下来,到后台换衣裳,内衣都能绞出水来。可见他是内紧外松。

  除了张、周两位老师的指点,蒋月泉先生又触类旁通,从京剧唱腔艺术中获取养料,丰富自己的唱腔。蒋先生不但喜欢京剧,而且还专门请人来教授,“一方面是吊吊嗓子,一方面学习京剧唱腔;通过学习京剧发音,就把自己的共鸣区提高了,音色来的丰富了。”(蒋月泉)他特别介绍说,他看了马连良先生的《打渔杀家》,其中那段“摇板”有句唱“桂英儿掌稳舵,父把网撒,”最后那个拖腔,他就化在自己的《战长沙》的唱腔中,“使评弹的唱腔可以昂扬一点”。后来,弹词名家徐丽仙、朱雪琴都把这个拖腔融化到自己的唱腔里面,呈现的是评弹的、具有徐、朱自己特色的唱腔。

  学了京剧以后,蒋月泉自觉地“调动喉咙的各个部位为声音服务,就好比现在的音箱,高低音轮换调节,就好听”。评弹唱腔没有板式,只有节奏起伏、速度快慢。周玉泉先生以叙事为特点的唱腔,用蒋先生的讲法就是“中尺寸”。蒋月泉先生就把速度放慢,节奏有起有伏,旋律也比以往丰富,这样更容易抒发人物的情感。

  上个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是蒋月泉先生独创的“蒋调”流派的形成期,“我从模仿周玉泉先生的唱腔开始,慢慢融入其他剧种的唱腔,使自己的唱法多了一种板式,我把它称为慢板。”

  这段时期,蒋月泉先生不仅自己参悟出了新的唱法,加上他小嗓好,经过不断地实践,唱功突飞猛进,当时上海大大小小电台几十家,都以能请到蒋月泉先生来唱电台为荣。

  自此,一个新的、以后影响评弹艺术几十年的流派——“蒋调”诞生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动态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街拍/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记忆/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玩雪
三位女诗人
蒋月泉唱腔艺术的形成
家住银杏树旁
虾趣 林建新
那半个连队留在了草地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B03蒋月泉唱腔艺术的形成 2016-10-23 2 2016年10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