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看到夜光杯的“非遗在身边”专栏谈到上海老牌西服点“亨生”,做一件西服需要200道工序。笔者不由感慨万千,想起了我小时候父亲为我们全家做衣服的情境:父亲做衣服的特点就是慢,做衣服一道一道,非常繁琐,我长大后才知道,这些都是当年他在“亨生”学生意时留下的习惯。
父亲是1947年圣诞节那天从宁波到“亨生”的。当时学生意可没有那么容易。先要从打扫卫生、照顾老板一家生活开始。过了一段日子,老板觉得父亲蛮勤快的,所以提升他到店堂做下手。每天一早,父亲就要赶紧打扫好店堂里的卫生,烧好开水,随后开门迎客。有顾客到店,马上要笑脸相迎,介绍生意。当顾客选定衣料需要定制西服时,父亲要赶紧拿出皮尺,配合老师傅为顾客上上下下量尺寸,记下尺寸并记好顾客信息。随后,把记下的信息送到后面工场。衣服做好以后,父亲又要骑着脚踏车把衣服送到顾客家里试穿,并记下顾客试穿的修改意见再拿回来修改。据父亲说,有时试穿修改要跑好几次,直到顾客彻底满意付钱为止。
正如《“生活挺刮”》一文提到的,当时“亨生”可是上海滩最高档的服装店。父亲说过一件趣事。有一天著名演员乔奇走进了店堂,父亲马上热情招呼:“乔先生,想看看什么料?”不想乔奇看了看连连摆手:“买不起,买不起。”
父亲告诉我,当时他在店里负责进料,料子全部是英国最高级的毛料,而且某一种毛料只进一匹,所以定制的服装料子特点就是远东地区当年独一无二。现在我家里箱子里有一套西服,至今已经有68年了,但拿出来还是非常挺刮不走样。再看西服式样,紧身瘦腰但穿起来非常舒服。这套西服背后还有一个让父亲引以为豪的故事。解放以后,父亲看到大批苏联人来到上海,这些人穿着的皮夹克名为斯大林装,顿时成为上海服饰流行款。于是父亲积极动脑子,把已经形成品牌的西式化中山装改成西式翻领式,样式如斯大林式,定名为“青年装”。老板觉得创意很好,马上推出,顿时引来大批生意,由此带出了当年风靡一时的“青年装”。这款服装最后一套老板一高兴,就奖给了我父亲。
1951年,要求上进的父亲离开了“亨生”,参加了革命工作。听父亲说,“亨生”老板徐馀章先生带着几个老师傅和一块“亨生”牌子,离开上海到香港创业,据说在皇后大道又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