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冰又称流冰,指所有漂浮于海面随风和海流漂移的冰。北极的浮冰多为厚3-4米的多年冰;其次是厚2.5-3米的一年冰。其造型疑似鬼斧神工,往往令人拍案叫绝,惊叹不已。
我们于2016年9月30日起,在人迹罕至的陵兰岛东海岸ScorsebySund峡湾,包租一艘有动力的帆船,进行了为期10天9夜的北极探险游。30日下午5点许,有团友发现海面有硕大的浮冰,我们随之蜂拥上甲板一饱眼福。其后一路断断续续都有形态各异的浮冰,渐渐地,我们对浮冰略有审美疲劳。
10月2日晚餐后,探险队长(西班牙籍)Jordi在例行的当日活动回顾与次日行程安排会议上说:明天去“浮冰坟墓”看浮冰,其浮冰之美令人终身难忘。
“浮冰坟墓”,望文生义,有阴森恐怖之感。我小声嘀咕着。
2016年10月3日上午,船在北纬70度区域冒雪向西航行,两侧是险峻的近千米高山峭壁。随着船的前行,我们与大小不一,造型千姿百态的浮冰交会的频率就不断趋高,冒雪登上甲板观看的团友随之逐渐增多,唧唧歪歪的惊呼声此起彼伏。
下午船行驶到停锚目的地,转坐橡皮艇进一步向峡湾的纵深处前行。到了濒临峡湾尽头,才明白所谓“浮冰坟墓”是指峡湾尽头水深变浅,由格陵兰岛陆地辽阔的冰川断裂形成的大小不一的冰块滑落而下,因搁浅而聚集在此,也就“困死”在了这里,所以称为浮冰的坟墓。
这里聚集着大量巨大的、造型千奇百怪的浮冰,有的色彩晶莹碧蓝;有的形态类似悉尼歌剧院;有的呈扇面;有的疑似管风琴等等,相当壮观与震撼,确实是鬼斧神工之作。有的浮冰上疑似镶嵌了一条蓝色长条带,这是浮冰表面融化所致;有的浮冰晶莹通透不含一丝杂质,这是因为浮冰形成过程将空气全部挤出而且没有尘土;黑色浮冰则是冰川形成过程有尘土压缩在里面。
按中国人思维,称其为浮冰博物馆较浮冰坟墓更为贴切。
探险队长Jordi说,这里是全世界最佳观赏浮冰之地。为了寻觅最佳角度与最佳距离观察鬼斧神工的浮冰,Jordi驾驶橡皮艇在硕大的浮冰间隙穿梭迥行;有时还会与办公桌大小的冰块碰擦而行;有时就在密集的形似碎石的浮冰上强行。耳闻嘎嘎的碾压碎冰声音,我们忍不住暗想:会不会搁浅?但探险队长Jordi艺高人胆大,看似橡皮艇在碎石般的冰块上霸王硬上弓,实际上他均先仔细观察过海水下面的冰块大小及距离间隔。例如,我们的橡皮艇与房屋般大小或更为庞大的浮冰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止冰块突然融化坍塌,因为一旦有巨大冰块坍塌滑落会形成巨浪,没有一定的距离间隔就会掀翻橡皮艇;还有纹丝不动、坚如磐石的浮冰,说明其海水面以下深不可测,其实就是主体在海里的冰山。泰坦尼克号就是一头撞上冰山沉入海底的。
简单地说,冰川是积雪长年累月冻结而成(其中高耸若云覆盖广袤的冰川叫冰盖),冰川断裂落海成为冰山或者冰块。浮冰就是在海水里漂浮流动的冰块。在北极ScorsebySund峡湾看浮冰,我情不自禁脱口赋出一句联语:水尽湾穷,众多浮冰历经沧桑流年;天涯极北,一艇看客尽享绝等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