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传统文化一部分
2016年4月,《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正式发布。其中,“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整体系统的方法论,并具有现实意义”,成为最具争议性的内容之一。知道阴阳五行、天人合一也就罢了,何来“现实意义”?许多科技工作者对此很不理解,“这和科学素养无关!老外科学家不一定知道阴阳五行,不能因此就说他科学素养欠佳。”
此次辩论中,张双南坚决反对“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入准”。在他看来,科学是从天文学的研究产生出来的,具体来讲就是从古希腊就开始的通过不断地刨根问底,追问太阳系内行星的运动规律。“阴阳五行”作为中国古人认识世界和宇宙的一个视角,不是科学,也没有产生科学。如今看来,它只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的一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里面没有科学的元素。如果要放进去,应该放到中国公民的传统文化素养基准里面。”
不当作科学真理对待
而孙小淳教授则表达了另一番理解:“阴阳五行”属于中国古代科学里的一种概念和范畴,用来解释事物的变化,在当时提供了构造世界图景的宇宙哲学,这种世界观与神话、巫术相比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进步。了解“阴阳五行”,并不是把它当作科学真理来对待,写进科学素质《基准》,也不是为了让人相信它。
科普,本来就不只是讲正确的科学知识;科学认知,也不能脱离科学史。历史上,重要的科学理论即便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也应该让大家知道,有助于比较、思考。例如,地心说、日心说已经被证伪,却依然被常常提及。在美国的科学素质基准中,也提到了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西方科学素质普及中可以讲“伪科学”,为什么中国讲“阴阳五行”,就不可以呢?
不具有现实科普意义
如果非要在“基准”中出现“阴阳五行”,天体物理学博士、科学松鼠会创始会员孙正凡认为,应该抓住两个关键词:“历史成就”和“已被证伪”。“在哲学和科学发展过程中,中国的’阴阳五行’早已被证伪,即否定。它是我们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早已被超越,今天不应该再津津乐道于其成就,而回避它的错误和过时。”
但是,在更多基层的科技工作者看来,即便“阴阳五行”等概念和理论,在历史上曾经有一定科学意义,但相较现代科学已经不值得一提,不具有现实科普意义,不应写入“基准”。
“对孩子来说,形成准确客观的宇宙认知这个目标应当是首要的。”七宝中学天文台负责人、上海天文理事会理事金冶老师坦率地讲,今天的天文学课程中,对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除了沿用星官名,其他一概不讲。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古代巴比伦、印度、希腊及阿拉伯世界都有自己的天文体系和认知。现代天文学对待这些东西,态度也都一样,目前科学主流研究都不会从这些分支切入。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