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周庄镇太师淀畔占地一亩的院子,是我的农家之院。按照自己对江南园艺的理解,进行新的改造:建柴门,砌土灶,搭亭台,种绿蔓,修枝叶等;在完成了环境的基本改建后的每次双休日去小院,总还是喜欢动手做几件园艺作品来丰满园景。随着虽苦犹乐工匠活的积累,感觉到有一种新的乡愁情愫在我灵魂深处涌动、升腾。
回首每个园艺小品的诞生,每种蔬果成功收获的过程,无不渗透着我的心血和汗水。切肤之感是,只有用心付出过血汗和智慧的院子,才具备了勾起我对新的乡愁的依恋。租下小院前后,就听说有几位邻居住了二三年,因为没有能让心安顿下来的具体内容,很快失去了新鲜感而搬离的故事。所以,我也必须思考这个现实问题:在新鲜感冲动之余,有什么内容能让心魂在这里沉浸?好在,除了能养鸡种菜做园艺小品之外,我还能静下心来读书写文章。为此,我特意写了“耕读”二个大大的篆体字条幅挂在大厅,还请书法家写了“耕读致用”的横幅挂在书房,这既是我追求的理想生活,也是对小院实用性的定位。任何一个浪漫梦想的实现,是必须要有脚踏实地内容来支撑和延续的,不然,我也难免重蹈三分钟热度的覆辙。
其实,追求理想的生活,除了对既定“耕读”理念的由衷认可之外,坚持有规律的频度就是重要保障了,就像情侣恋爱,没有相当的交往密度,怎会产生感情?然而,要在繁杂的生活中腾出时间段去恋爱“耕读”,却非易事,没一点毅力还真不行。纵观人生,无非就是舍得二字,一旦认准了,那么,与之冲突的诱惑即使再大也应舍弃。为此,我是着实付出了“舍”的代价:小院距市区的家75公里,来去一次的油费、过路费;请当地管家的工资;养鸡养狗的费用;购置各种玩园艺的器具、材料费已难以计数;加上物业、水电费等,开销似乎不小。此外,为了保证定期去小院,放弃了不少双休日的亲朋聚会,甚至调整兼职公司要我出差的日期,为此,着实也让人家多有不悦。然而,我“得”到的却是一个理想世界:梦想成真,快乐劳作,流汗排毒,胃口大开;邀亲朋来分享我的劳动果实,园艺小品受到称赞,享受诗意的阳光,呼吸水乡的空气,在桃红柳绿的河岸徜徉,泡一壶香茗静观雨打芭蕉,感受陶渊明式的世外桃源,身心愉悦地度过退休后十年抑或二十年的“黄金期”……这一切,难道是固化在银行的存折金额所能做到的么?
感受土地,噙着乡愁;农家之院,心灵家园。
十日谈
老院子
那些遗痕让人感受名重一时的藏书楼的隐秘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