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今非昔比
无障碍电影公益活动的发起人之一、上广990新闻主播曲大鹏(丁镭)告诉记者,由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广播中心与上海市残联共同主办的“无障碍电影”公益放映今年进入了第6个年头,随着越来越多播音员、主持人的加盟,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1997年,盲人编剧蒋鸿源第一次想让盲人看电影,但没人理解,也没人支持;2008年,上海放映了第一部无障碍影片《非诚勿扰》;2012年,上海市残联拨款,每月月底为视障人群放映当季上映的最新影片,国泰电影院成为上海市第一家“无障碍电影院”,至今放映“无障碍电影”50多部,造福盲人观众逾1.5万;2013年,“举办无障碍电影日活动”被正式写入《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2016年,上海市残联扶持成立了上海无障碍影视发展中心,向全市招募志愿者。今年,中心将录制50部无障碍影片,下放至全市160多个社区。
“毕竟,院线只能满足一小部分愿意出行的盲人观众。”韩颖说,“对于那些不方便出行的失明人士,尤其是老年人,影片通过数字机顶盒进入社区之后,可以随时随地组织观看,更为灵活便捷。”今年,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无障碍影视发展中心还在和视频网站接洽,希望将特殊的影视作品在网上发布,方便更多失明人士。
志愿者队伍壮大
2008年,韩颖在残疾人联合会的帮助下,作为一名观众首次体验了盲人电影,“当时,有一名志愿者为我们念台词,剧本、发音都不像现在这么规范。”韩颖说。曲大鹏告诉记者,无障碍电影解说词特别考验主持人的功底,“既要烘托气氛,向盲人观众描述出场景,又要生动形象,同时不能受影片放映的干扰,这需要有一定的专业基础才能完成。”
2012年,8位上广新闻主播最早加盟了“无障碍电影解说公益活动”。经过近5年的努力,如今志愿者已经发展到200多名,他们都是活跃在一线的电视、电台主持人。跟着每月一次的无障碍电影放映,他们走遍上海的每一个区进行无偿解说。
负责撰写无障碍影片剧本的盲人编剧蒋鸿源说,以往找写解说词的编剧很困难,因为电影放映是公益性质的,一听说没钱,很多人就不愿意干,“一开始只有6名志愿者,现在参加的人就多了。上海能在6年时间里达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他憧憬着,今后有更多编剧和制片方一起参与进来,推广这个公益项目。 本报记者 张 艺
特约撰稿 林良敏
相关链接
放映无障碍电影完全不同于放映普通电影,在整场1个半小时至2个小时的放映过程中,有一位解说员随着电影放映的节奏逐一念出写好的旁白,以帮助盲人们理解影片情节。解说员要一边看着电影画面,一边念改编后的电影解说词,描绘出一些无法依靠“听”来想象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