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不同
影视剧的拍摄离不开资本,而资本是逐利的。哪怕那些没有机会上映的电影,也都要少则几百万元的投资,但投下去之后,很多片子连与观众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对于毛尖“影评人好时光已然过去”的慨叹,罗岗用资本投入来解释:“这与写一本小说不一样,一部电影背后是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所有的资源都扑到‘小鲜肉’上去,也是为什么我们对目前电影状况感到很无奈的原因,这样的状况与十年前的状况已完全不一样了。”
作为影视业第一线的专业人员,徐展雄更关注的是受众的组成,受众的组成意味着票房的所在,但受众却是分裂的:“国内一线城市所接受的影视标准和大量二、三、四线城市主流受众所欣赏接受的完全不一样。于是产生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制作者究竟要抓住哪个群体。电影要追求票房成功,势必要考虑电影是为谁而拍的,这对创作者来说是非常分裂的。”
比如,“小镇青年”对于电影《小时代》的追捧和欣赏与主流媒体上的评论呈截然相反的观点。“要考虑到这个市场中最多的是什么人,大众文化本来追求的就是大量的快感,大量的生产,大量的观众。”而得到普遍好评的所谓艺术片就没有弊端了吗?“中国在没有商业片艺术片之分时,电影的生态给人的感觉似乎更完整。而现在即使有许多被标榜为艺术片的电影,反而把中国电影的弊端呈现出来了。”毛尖担心,《路边野餐》把几乎所有奖项都得了之后,在想象有点走高的情况下,导演毕赣的下一部电影会是什么模样。
滥用旁白
谈到当下走红的种种影视剧,毛尖、罗岗、徐展雄都不约而同地提出,旁白只是影视剧的手段之一,但不能一切都依赖旁白。无论哪个角色都用旁白,电影自身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弱。“《人民的名义》得到了那么高的收视率,从官员到保安都在谈论,但这样的火爆会给影视剧带来怎样的影响呢?一部类型剧火了之后,会有很多电视台复制,复制也只是复制话语方式,而表现手段会受到忽略。旁白近年来的泛滥,就是始自曾经红火的电视剧《潜伏》。一直到现在,所有的言情剧中都用旁白。可笑的是,在很多电视剧中,画面语言与旁白没有内部的蒙太奇差异联系,比如人物坐着,旁白就会说他坐着,这样的旁白毫无意义。”毛尖说。
而电影首先应该是一种用画面讲故事的艺术。“看中国电视剧的时候中国观众好像并不需要画面。电视有时只具有陪伴功能,不看画面,光听对话就可以明白讲的是什么。”徐展雄认为,好的电影哪怕没有对白也能让观众明白在讲什么,“电影是用光影、画面、色调来讲故事的,用这些来表达人物的性格、情感,才能称得上那个好电影。”
“每个年代都有其突然走红的电视剧,比如《渴望》《上海的早晨》《编辑部的故事》《潜伏》等等。1990年以后,电视剧在某种程度上担起了时代的叙述功能,即讲故事的功能。把握一个时代的情绪,电视剧是最好的载体,但电视剧是不是最好的艺术作品,却是另外一回事。就像文学,很多小说反映了时代情绪,但往往是二三流的小说起到了这个作用。”罗岗说,现在电视剧的播出平台不仅仅是电视台,还有视频网站,智能手机也带来了观影方式的变化。电视对画面和电影对画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手机的屏幕更小,要求也更不相同。在这样的情况下讲述时代的故事,带来了新的挑战。“当我们忙于表达时代情绪时,能否把那些重要的影视表现手法都用上?当大家觉得感观体验更重要时,还能不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塑造一个完整的人物呢?”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