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和“奶茶妹妹”结婚并非是看中其外表,他自称是脸盲,所以不知道太太是否漂亮。很多网友都对此表示怀疑,还调侃刘强东“谦虚过头”了。那么,生活中真的有脸盲症患者吗?他们真的从外观视觉再到情感判断都分不清美丑了吗?
脸盲者的“思维常态”
“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从理论上说,这句歌词里描述的情况在生活中是可以达到的,毕竟大多数人对于面孔的识别与记忆能力比识别物体要强很多。这其中的原因,来源于人类是群居社会体,面孔识别是很重要的生存技能。
然而对脸盲者来说,上述司空见惯的“技能”却变成几乎不可能掌握的“绝技”。脸盲是“面孔失认症”的俗称,最早是1947年德国精神病学家发现的。脸盲的一般表现,是不能再认出以往熟悉的知名人士及亲朋好友的面孔。普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见过一个人,等到下次再碰面时,却再也想不起他是谁了。但这只是正常现象,因为人们可能是在一个拥挤或不熟悉的地方看过这个面孔,下一次不记得是正常的,这反映的只是记忆受到外部干扰的结果。然而,这种正常人看陌生人面孔的感受,却成为“面孔失认症”患者在观察任何面孔时的“常态”,即使是看到朋友亲人的面孔,脸盲者脑海里呈现的也只是一张陌生人的面孔而已。
总有弥补途径
那么,当脸盲者看到面孔时,其脑海中浮现的图像是什么样呢?不少科学研究发现,他们看到的图像和正常人是一模一样的。脸盲者看鼻子还是鼻子,看眼睛也还是眼睛,只是他们不能将这些东西组成一个整体来识别。同时,他们识别其他物体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阅读也没有障碍,仅仅只是对面孔的整体无法识别或者说识别较弱而已。
脸盲者对面孔整体加工有障碍,所以无法将熟人的面孔辨认出来,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参与社交活动的能力。当然,人类生存本能使得多数脸盲者可以依赖别的线索去弥补面孔失认方面的缺陷,可以根据个体的其他特征,比如声音、发型、服饰、步态等将熟人面孔鉴别出来。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脸盲者也是会认得自己的亲人的,只是识别线索不再是面孔罢了。
谁造成了脸盲?
通常认为,人类的大脑有一些特异性加工区域,简而言之,就是大脑有某些区域专门负责分辨物体,也有某些区域专门负责加工文字、数字等。那么,是否有专门对面孔进行加工的大脑区域呢?20年前,有研究者发现,大脑中的确有一个专门的人脸识别区,后来被称为“梭状回面孔区”。科学家普遍认为,如果这个区域受到破坏或者干扰,就会产生脸盲症。
根据脸盲症的产生原因,可以将脸盲患者分为两类:
—类是“先天性脸盲”,即从出生就有面孔加工的缺陷,因为这些先天性脸盲患者并不知道其他人看面孔的感觉,从没有过面孔识别的真正体验,所以,先天性脸盲患者通常在出生后很长时间并不知道自己的缺陷,直到可能与其他人相比较才知道——面孔对毎个人来说具有特异性,是判断人们身份的一种标识。先天性脸盲的产生原因,可能是母亲怀孕期间,某些外在因素导致胎儿大脑部分区域发展不完全,也有可能是基因的影响,目前尚未有定论。但是,有研究对900多对英国的双胞胎(包括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进行认脸测试,得出这样的结论,“脸盲”还是“不脸盲”的能力是高度遗传的,因为与异卵双胞胎相比,同卵双胞胎之间的面孔识别能力更为相似。
另一类是“获得性脸盲”,即后天大脑的损伤导致的。中风、脑部受到撞击或疾病引起加工面孔的脑区受到损伤,都可引起面孔失认。损伤引起的脸盲,根据患者损伤的程度,会有不同的表现。一些情况是患者不能识别曾经认识的人,也有一些情况则是不能识别陌生的人。两种脸盲都被认为是由于外部原因影响“梭状回面孔区”的功能,导致面孔失认的情况产生。然而,由于损伤引起的面孔失认症容易被注意到,因此文献报道中主要出现的是这种病例。但事实上,“先天性脸盲”患者更多。
脸盲者的审美
众所周知,每个人的具体审美标准都各不相同,况且“情人眼里出西施”,实在很难说清楚谁有审美,谁没有审美。但是,通过抽取足够多的样本量,以及利用统计学的一般手段,还是可以进行一些研究推断。
一般认为,平均脸会好看一些。所谓“平均脸”,是将大多数人的面部特征转换为数值并求出平均值组成的面孔,平均程度越高的面孔,就会更大程度与大多数人相似。2016年,欧洲科学家罗兹等人专门针对中国人做了一个研究,他们先收集材料,制作中国人脸型的标准模型,之后通过调整每一幅面孔与标准模型在脸型上的近似程度,设计出平均程度不同的中国脸,再招募一群志愿者对这些面孔进行吸引力评分,结果发现面孔的平均程度与吸引力呈正相关,即越是平均脸,越有吸引力。而且,不止是对人脸,越是靠近平均值的物品,也越容易被普通人认为有吸引力。
那么脸盲者的审美是什么呢?他们不能识别面孔的整体,但也能分开识别面孔的各个部分、五官,所以有可能通过分开确认人脸各部分的平均值,得知对方是不是美(哪怕那不是人脸整体的美)。近年来,有多篇研究可以为研究脸盲者的审美提供一些参考。2008年发表在《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找来一些“获得性脸盲”的志愿者,让他们完成面孔吸引力判断测试以及面孔识别测试。结果发现,相比正常人,他们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力低于正常水平,并且在面孔识别测试中,得分越低的人在面孔吸引力方面的判断越差。2010年一篇发表在《视觉认知》上的研究发现,先天性脸盲者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并不比常人差,即使他们在面孔识别上有障碍,他们在对面孔进行吸引力判断方面也会遵循正常人的一般规律。目前,相关的研究较少,上述两篇研究报告均出自较有影响的国外学术期刊,至于这两项研究的发现是否稳定,中国人身上是否如此,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进一步验证。
所以,刘强东说的“脸盲分不清美丑”始终是一桩悬案。毕竟,我们正常人如果生活在美女众多的环境中也有可能审美疲劳,这和大脑神经的适应性有关,适应之后相同的刺激会让大脑的神经反应降低。
摘自《百科知识》2017年4A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