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0: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1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不丢弃的蝴蝶缝纫机
姚庆年
  文 / 姚庆年

  看2017年2月20日新民晚报头版报道《“蝴蝶”舞翩跹 踩出新花样》深有感触,夜不能寐。

  上世纪60年代,因为卖衣服要布票工业券,所以我们家五口人穿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也是当时上海一个寻常百姓家庭的真实写照。

  到了1968年秋,我们家奶奶那双勤劳的双手,已经承受不起全家五口人缝缝补补的针线活了。所以,父母亲决定买一台缝纫机。在工业品奇缺年代,老百姓家要买缝纫机得先弄一张缝纫机票,奶奶打听到中百六店门口每天早晨八点排队领票(一年365天只有一天发票,364天空手而归),奶奶当时70岁,是所有排队领票人中年龄最大的。一天,天下着大雨,奶奶撑着伞正打算离开。中百六店负责发票子的老年营业员悄悄叫住了她:“老太太,我看你年龄那么大,行动也不便。从明天起你就别来了,过两个月以后再来。”当天晚上,奶奶告诉我这件事,感叹居然有这么好的营业员肯暗中帮助老年顾客。

  在1968年12月的一天,经过半年漫长的等待,奶奶终于领到了一张蝴蝶牌缝纫机的票子。去买缝纫机那天,我们全家出动,选择在晚上中百六店关门前十分钟把缝纫机搬出商店,再把缝纫机放在自行车后面的书报架上,等把缝纫机搬到家里,已经晚上十点钟。因为在那个年代,家里买大件要尽量避开邻居耳目,第二天,奶奶还关照我和妹妹,如果有小朋友来串门问起缝纫机,别说是新买的,就说是向妈妈单位同事借的。

  有了缝纫机,妈妈和妹妹都开始了练兵用缝纫机做鞋垫,有一次因为卡线没有处理好,缝纫机“罢工了”,我们只能联系厂家售后服务部,当天晚饭后来了一位近50岁的师傅,他为我们先调试了一下,然后详细讲解机器性能,注意事项,甚至连怎样加油也教会了我们,大约3小时,没喝一口水,没抽一支烟,难能可贵。

  经过师傅调教,我们家的缝纫机再也不出故障了,可在一年多时间里,一直停留在缝缝补补上面,没做过一件新衣服。后来我才知道,其实妈妈也曾尝试做衣服,但商店买回的裁衣纸样,与实际有很大差别,特别是衣服肩膀处,根本对不上。好在妈妈所在电力设计院有很多高级工程师,他们教妈妈用大学数学微积分来积肩膀处弧形弯口。这今天听起来好像有些杀鸡用牛刀,不过话要说回来,用积分理论放出来的肩膀弧形非常平服光滑,做衣时上下两片对接不差分毫。奶奶知道这件事后,对我说:“这种高级裁缝是一百个普通裁缝也换不到的。”

  转眼近50年过去了,奶奶离开我们30多年了,我父母亲也早升了高级工程师,国家给他们工资比“文革”年代翻了90倍。那台旧缝纫机早已失去它应有的功能,可我们每次搬家都舍不得丢弃它,因为在它身上,凝聚着奶奶半年心血,它还是我们全家五口半年节衣素食的结晶,(为了买它,我和妹妹半年没有吃一顿荤菜),所以它至今仍是我们家对下一代忆苦思甜的教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郊野大地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09版:街拍/新民印象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A22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A24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健康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健康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三姊妹
老年人美在心态
难忘的嘉兴之行
山高水长(中国画)
永不丢弃的蝴蝶缝纫机
扫一扫
新民晚报晚晴风景/金色池塘A30永不丢弃的蝴蝶缝纫机 2017-04-16 2 2017年04月1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