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兰老师安详地走了。她毕生创造的徐派艺术,为新越剧建树了一座艺术高峰。风流倜傥、率真深切的人物塑造,跌宕起伏、高亢激越的优美唱腔;精彩塑造了贾宝玉、张珙、刘谌、关汉卿、李梦龙、张珍、张继华等艺术形象。从组建玉兰剧团始,经历了总政文工团、上海越剧院二团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红楼剧团,她勇于创造、敢于担当,是越剧界的“帅才”!她的艺术历程镌刻在了新越剧的里程碑上。
由经典小说《红楼梦》改编而成的越剧经典剧目,六十年来久演不衰。由舞台演出而拍摄的电影更是广为流传,开创了二十世纪中国戏曲电影票房的最高纪录。徐老师扮演的贾宝玉也成了经典,细腻处似柳影涟漪、激情处如骤雨随风,其非凡境界全融合在那唱、念、做、舞之间,赢得了代代相继多少观众的心。
贾宝玉这个人物的创造饱含了徐老师的辛勤艺术劳动,她从剧本的文辞里品味角色情感,注入到人物灵魂里。小说《红楼梦》是她在伤病休养时期读的,剧院艺术领导请来红学专家交流探讨,家里儿子天真的习性成了她观察模仿的对象。
越剧《西厢记》是上世纪50年代最早走出国门的古典戏曲名著改编作品之一。徐老师扮演的张珙是一位俊逸洒脱、真诚执着、才情洋溢的书生。这个戏里特色鲜明、具有诗意的唱腔,不少是先由作曲家刘如曾先生创作,然后徐老师在学习过程里磨合出自己的韵味特色。如“酬韵”中“一更天万籁寂无声”唱段为三字、五字、六字、八字组合成句,就如曲牌体的词曲,她成功地在其中化入了昆曲行腔。徐老师教过我这个戏,我陶醉于王实甫《西厢记》的改编,陶醉于张珙这位诗人,陶醉于徐派唱腔的别样清新。
徐老师演过老生、武生,演武戏时还能从叠桌翻下。她塑造的《北地王》刘谌,自然中透出文武英俊的刚烈气概。《北地王》剧本在《国破山河在》基础上吸取了多个剧种的优点,突出了刘谌的爱国忠诚和对妻儿的深情。最终“哭祖庙”的大段唱腔也是越剧中前所未有的高昂悲壮的曲调。
《红楼梦》中“金玉良缘”和“哭灵”,以及《北地王》的“哭祖庙”,都是不同调式、多种板式的大段唱腔,淋漓尽致地抒发角色的悲痛之情,于高亢处激越,于低回处悠扬,成功刻画了悲剧人物的心灵孤独,让人想起哈姆雷特的独白、奥赛罗的忏悔,这也正是徐派成套唱腔的特质。如此丰富的音乐语汇,大多是徐老师的创造。她的曲调创作首先是学习吸收,在徐派丰富多彩的乐曲里,有绍剧、京剧、昆曲、婺剧、评弹等剧种及浙东民间小调的声腔成分,用得不露痕迹,可说是一位睿智的越剧音乐家。
她曾教我《评雪辨踪》,吕蒙正深刻细腻的心理展示生活自然,我以为是老师自己创造排演的,多年后才知道是她向昆曲名家沈传芷老师学了全折而化为越剧,昆曲的乳汁化成新越剧的艺术财富,成为我踏上艺途的新里程。
“文革”中,我一度也挨批斗心情莫名。一日午饭后稍作徘徊,墙角处闪出一个身影,轻沉沉一声“刘觉,要挺住!”原来是系着围裙在食堂劳动的玉兰老师候在此刻嘱咐的心声,相忆至今总是热泪盈眶。
“文革”后徐老师传授《盘夫》曾荣,她知道我曾经学过,就现身说法上台为我演了两遍。被满门抄斩的忠良之后、三边总制曾诜之子的冤恨愤懑,在“一桌二椅”传统舞台形式的“四工调”一百四十余句对唱和独唱里,表达得淋漓尽致。那上场诗“未知何日放毫光”句,右手执扇于眉目间撂过,真有扬眉剑出鞘的气慨。这是越剧作为戏曲本体回归的人物性格塑造。徐老师年近六旬壮心不减,特地邀请马科导演改编昆曲《西园记》,并在剧中饰演男主角张继华。她的创造激情感动并触发导演,在人物出场前,舞台设计飞出两只翩跹的美丽蝴蝶……
徐老师在人间创造的美好艺术是会感动先贤的,在花间欢迎她的有曹雪芹、有王实甫……关汉卿也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