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时代的美国,最大的悬念不是世界霸权在不在,而是能不能重新“做东西”,让制造业回流美国,让经济“去虚向实”,特朗普强调自己重振经济的理念就两条:“雇美国人,用美国货”!可是,现实总比理想“骨感”,特朗普到处拳打脚踢,要求资本家们把工厂留在美国,但这一切能持续吗?美国真能再现制造业的“第二春”吗?
大企业密集表态
早在美国总统竞选期间,特朗普抓住关键的经济议题,击败了对手希拉里。像密歇根、威斯康星和宾夕法尼亚三州,曾是美国制造业的中心,但全球化带来的制造业外迁以及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令这里变成“铁绣带”,密歇根州“汽车城”底特律破产,就是“铁锈带”的写照。竞选中,特朗普多次到访“铁锈带”,向蓝领工人承诺要将“工作带回来”。
上台后,特朗普更是敦促企业回国设厂、增加本地就业。被戏称为“推特治国”的特朗普在网络上相继炮轰苹果、福特等美国大企业在海外增资后,这些企业感受到政府的压力,纷纷表态要“在美国增加更多就业岗位”。例如汽车业,福特公司在今年初宣称要取消在墨西哥投资16亿美元建厂的计划,转而在底特律投资7亿美元,预计为密歇根州增加700个就业岗位;菲亚特-克莱斯勒承诺在美国投资10亿美元,用于新建三条吉普车生产线以及重开一条之前关闭的皮卡生产线;通用汽车一度抵制特朗普的政策,但在“威逼利诱”之下,终于宣布在本土追加10亿美元投资,增加1000个就业岗位。连非美国企业也受到影响,日本丰田公司已宣布对其位于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既有工厂追加约6亿美元投资。
自竞选开始,特朗普就频繁炮轰在海外(尤其是墨西哥)设厂、然后将产品卖给美国消费者的企业。他威胁,如果这些汽车企业还继续这么做,他将征收高达35%的进口关税,让墨西哥工厂的成本优势化为乌有。可是,阻碍特朗普这样做的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这项1994年生效的协定旨在确保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之间的货物以低关税乃至零关税自由流通,墨西哥汽车产业因此得以快速成长。英国《金融时报》提供的数据显示,墨西哥年产汽车330万辆,出口270万辆,最大出口市场就是美国和加拿大,占到出口总额的82%。因此,特朗普也多次威胁要退出北美自贸协定。《金融时报》评论,汽车产业的新举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帮助新官上任的特朗普制造政绩,营造“头条效应”,以换取更优惠的企业税政策和更宽松的政府监管。至于前述投资计划能否落地并不重要,反正民众的注意力不会持续放在这一议题上。
抵消不掉的成本优势
假设特朗普能够排除万难,令美国退出北美自贸协定,并对墨西哥或别国施加高额关税,美国企业就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在美国雇用全美国籍员工完成设计、生产到营销全流程吗?
彭博社给出的答案是“不太可能”。相关研究显示,相比美国这样的发达经济体,类似墨西哥的新兴工业国家拥有成本优势,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碾压”。以生产一辆小型车辆为例,在扣除潜在的“特朗普关税”后,墨西哥工厂仍比美国工厂省下约2000美元的制造成本。研究指出,人往往忽略新兴工业国在零部件采购环节的成本优势,对于像汽车组装这样依赖上游产业链的制造部门而言,零部件成本往往占去总成本很大一块,中国、墨西哥等国已形成物美价廉的完整零部件市场,让老牌汽车强国美国无法媲美。
除去汽车产业,同样受高度关注的电子产业也频频传出“集体到美国投资”的消息。代工巨头富士康于2月10日宣布将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开建一条液晶电视面板生产线,预计投资超过70亿美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康业务中最受瞩目的手机平板代工业务并无转移美国的迹象,媒体热传的“美国造苹果”也只是遥远的设想。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就有大量业界研究指明:“美国造苹果”将成为普通人买不起的奢侈品,而苹果也将无法再像现在这样拿出完美的财务报表。《福布斯》在2016年的一篇文章分析称,即使在亚洲各国人力成本有所上涨的大环境下,其整体水平比起美国仍有相当优势,“就电子产品组装行业而言,中国人力成本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
至于零部件成本差异,有数据显示,苹果在全球766家零部件供应商中,346家在中国大陆,126家在日本,41家在中国台湾,只有69家在美国。“美国造苹果”意味着零部件运输距离被拉大,物流成本上升,而“在深圳,不管需要多少零件,一天之内都至少有10个供货商找你洽谈”。据估算,iPhone7Plus若在美国生产,零售价格将从目前不到1000美元涨到2000美元。沃顿商学院“知识”网站称:“很多美国人认为自己是全球化受害者,但如果不是全球化,他们也买不起赖以生存的日常消费品。”
谁抢了美国人的工作?
在特朗普的个人词典中,“中国”是绝对的高频词,他多次抱怨“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工作”。但美国“市场观察”网站专栏作家雷克斯·洛克汀称,与其说中国人抢了美国人的工作,不如说机器人抢了美国人的工作。他表示,首先要明确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在制造业流失超过700万个工作岗位,但这和中国关系不大,“‘中国制造’这个概念之所以给普通美国人留下深刻印象,在于中国生产的玩具、服装和日常用品是每个人天天都接触得到的,但当你坐飞机时就不会去思考这架飞机的产地——而波音是实实在在的美国货”。事实上,美联储旧金山分支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消费者购买的86%的产品和服务都是美国产的,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美国仍是制造业强国,那些就业岗位不是被转移到中国或墨西哥去了,而是永远消失了,就像一个世纪以前美国农业所消失掉的那些岗位一样。”洛克汀指出,科技进步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是美国制造业岗位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通用电气总裁杰夫·艾美特举例称,在航空发动机制造中,真正用到人力的不到5%,而在一台电冰箱的生产过程中,需要人力的总时间不超过两个小时,“你把工厂放在墨西哥也好,中国也好,未来的大趋势是,制造业无论高端还是低端,工作岗位只会越来越少,而生产效率反而越来越高”。
既然如此,为何政客们还在持续拿贸易战、工作流失和全球化做文章呢?《纽约客》指出,在服装生产行业都开始自动化的今天,蓝领工人持续失业将成为全球性现象,而他们的愤怒正好被政客用来大搞政治投机。洛克汀说:“在工厂工作,对普通中产阶级出身、没上过大学的美国人而言,曾是颇为不错的职业选择。它通常意味着过得去的薪水和福利保障,以及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但现在,这一切都在社会变革中化为泡影。”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