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查清了我国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现状及空间分布情况。”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买合苏提说,普查获得的地理信息,一方面囊括了我国地表自然资源要素基本情况,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湖泊、荒漠和裸露地表、冰川等的位置、范围、面积等信息;另一方面也查清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交通网络、居民地与设施、地理单元等人文地理要素基本情况,掌握其类别和位置。
“城市最小采集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块10×20米见方的绿地或水池的地理信息,在普查中都能统计出来。”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李维森介绍,为最大限度提高地理国情普查精准度,普查部门一方面采用“卫星+航空摄影”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优于1米分辨率的高精度遥感影像,另一方面实施人工野外实地核查,进一步提高普查质量。
“在京津冀地区,普查人员开展了重点大气颗粒物污染源、城市空间扩展、自然生态空间地表沉降等地理国情信息监测。数据明晰让监管部门‘心里有底’,应对举措更有针对性。”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程鹏飞指出。地理国情普查看似专业性很强,其实离普通人日常生活并不遥远,从衣食住行到空气质量、饮水安全,都息息相关。
“地理国情信息普查,从一开始就将相关数据向公共部门开放,打破部门、区域之间的数据壁垒,以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产品。”
——媒体报道,过去政府一些部门和机构根据工作需要采集了大量地理数据,但有的部门和机构把信息资源视为部门资源,不愿将手中的地理数据拿出共享,造成一个个“信息孤岛”,导致不同部门重复采集数据,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选取了各领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普查数据可为各部门开展调查、统计、评价提供统一的地理国情信息公共基底。”
——专家表示,地理国情普查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调查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也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结合起来使用可以相互校核、相互补充。
“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并非‘一查了之’,成果不会‘锁进柜子’,而会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摸清“地理家底”是基础,关键还要用好、用活地理信息数据,从监测城市地表沉降、祁连山冰川变化,再到观测三江源等重点区域生态变迁,依靠精细化的测绘和数据分析,助力科学决策。
“依托这些海量的普查成果,我国建成囊括地表覆盖、重要地理国情要素、遥感影像等组成的地理国情数据库,既可提供三维浏览、成果查询、检索服务,也可为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个性化统计分析定制服务。”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副主任刘若梅说。据统计,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获得的数据总量达到770TB,相当于7亿册50万字的图书。
本栏编辑 范洁 潘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