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险造成破坏
4月15日,3名浙江台州驴友擅自携带多样攀岩工具,在游览世界自然遗产地江西上饶市三清山时,在巨蟒出山景点岩体上通过钻孔、打岩钉等方式攀爬至巨蟒出山顶部,在岩体上钉入膨胀螺丝20个。
记者从三清山风景名胜区了解到,巨蟒出山遗迹点历经3亿多年的地质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3人因涉嫌故意损毁名胜古迹罪被立案侦查。当地公安部门对3人采取了取保候审的刑事强制措施。
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副局长颜金红介绍,三清山景区仅2016年就有3起驴友遇险事故,2015年有5起。“其中,去年一起1人遇险事故发生后,景区执法大队、公安、消防、社会力量等共出动60多人搜救了两天才把人救出来。”
遇险求助频发
少数驴友私自探险、遇险求助、政府救援……这种情形在国内各大山岳型景区屡见不鲜。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对于这部分驴友的救援活动、事后追责、是否收费等方面,没有统一规定。大部分景区尚未建立有偿搜救机制,目前只能“闷头埋单”。
颜金红坦言,景区应急预案安排了50万元,每年都要花费约30万元用于驴友救援,耗费的人力成本还没有计算进去。云南丽江老君山风景名胜区工作人员表示,除了驴友,也有个别游客无视景区禁行标识,出现险情,有时要出动数百人进行救援。
一些景区已开始探索有偿搜救制度,比如四川稻城亚丁景区就曾因此引发热议,四川九寨沟景区也采取了相应措施。
相关法律缺失
旅游专家、中国未来研究会旅游分会副会长刘思敏坦言,目前我国公共服务还没有覆盖到所有角落,对全部有特殊要求的游客提供福利性质的救援不现实。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如果游客买了门票且走正常游览线路时遇险,景区须负全责,救援就不宜收费。专家认为,景区应严格划定非探险区域。“针对屡教不改的驴友,可引入‘黑名单’,让其承担应有的后果。”颜金红建议。
据新华社南昌5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