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捐书小记
徐慧芬
  徐慧芬

  这是个节假日,天晴风和,温凉恰好。侄女开着小车,载着我和一车“宝贝”,驶向目的地。

  隔天我打电话问侄女,明天能否驾车来帮忙劳动一下, 90后的侄女是个孝顺孩子,第二天推掉了与伙伴们相聚的乐事,早早赶来。见到我已打包好的一箱箱书,得知要送出去,颇为吃惊:嬢嬢不是最喜欢书么,怎么舍得啊?

  从报上见到“书送希望输送光明”为贫困地区希望小学捐书的启事后,我就开始忙碌了。多年下来,家里积攒的书已堆满屋,我一本本翻检审视,把认为可以送出去的且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都找了出来。

  这些书,有自己买的,有朋友送的,其中还有一些签名本,更有一些是海外朋友远道寄来的。我一册册摩挲翻阅,美好温暖的记忆像一幕幕老电影再现。挑挑拣拣,最终装了十个纸箱两个大塑料袋。我还把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 最近再版样书刚到的个人专集拿出五册一同打包。我在扉页上签了名写下两行字——亲爱的同学:愿这本小书给你带来一份阅读的快乐。

  不要以为我是一个大方的人。年少时,谁要是借了我的书不还,心里会长久痛。年轻时经历过精神食粮的饥荒期,为偷读到一些“禁书”,要冒风险。刚开放的年代,为买一些名著,要候在新华书店门前排长队。所以对书珍视几近吝啬的秉性一直保持,以后就是自己出了书也不随意送人,生怕“给赤道人送棉袍”,浪费自珍的敝帚。

  年岁渐长,懂得了好东西要与人分享,独乐不如众乐,也渐渐喜欢将心仪的书当礼物送人。可是现在大都市里,满世界忙碌的人群里,天天捧着手机的人增多,能静下心来读些闲书的人却在减少,而孩子们谁又没有几套老师或者专家介绍的文学名著及名人书籍?即使家里不备,图书馆里也有的是。

  想起小时候,母亲曾问我们几个孩子,你们觉得什么东西最好吃?两个弟弟都说鸡最好吃。母亲说鸡是好吃,可是世上最好吃的不是你们说的鸡,而是饥饱的“饥”,如果饿你们一天,那再吃什么东西都是最香最好吃了。这个说法也让我自小懂得了另一个道理,同样赠物,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有价值。那么,现在谁最需要书呢?无疑是那些少有图书馆缺少课外书籍又渴望阅读的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啊!

  车子到了捐赠处,工作人员帮着我们把书搬入大厅内。满目都是码得高高的书,还一排排摆放着捐赠的书包。登记处的姑娘问我送来多少书,我说不上,于是几个年轻人帮着一起清点,告诉我共有478册。旁边过来一位记者要采访,我婉谢。记者姑娘说,就简单说几句好不好?好吧,我就说了三句话。一,这些书如当废纸卖没有几个钱。二,没有你们倡议搭桥,自己想捐出去比较麻烦。三,希望这样的捐书活动常办。

  回去路上,我对侄女说,刚才那位记者姐姐说你,这个小姑娘真漂亮,我也觉得你今天特别漂亮耶!侄女问,为啥?我说,你懂的。小姑娘笑嘻嘻说了句广告词:让你由内而外地焕发魅力!我知道今天这件事,会像一粒种子,以后在她心里慢慢开出一朵花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科创上海
   第A09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
   第A10版:财经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捐书小记
岁月
荠菜蛋饺
地主婆的院子
清明四月寄深情
新民晚报夜光杯A18捐书小记 2017-05-22 2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