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红色基因”
如何让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再回到本村帮扶?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实施“红色基因工程”,让县乡干部回到本村本土,帮助贫困户致富。目前全县有2253个股科级以上的干部回到本乡本村帮扶。
记者来到长岗乡长春村时,黄景升正带人给村委会植树。黄景升是兰西县民政局局长,“工程”实施后,担任长春村第一书记。黄景升的帮扶对象王继先,一只眼睛失明,一只眼睛有微弱视力,属于因病致贫。“老王有土办法制烧酒的经验,去年我们帮扶他2万元办小酒厂,纯收入1.3万元,已经脱贫。”黄景升说。
[云南] “天麻兄弟”
在云南怒江海拔2400米的碧罗雪山上,有一片上千亩的“天麻基地”,主人是“天麻兄弟”、80后傈僳族小伙儿曲义华和光雄文。
曲义华高中辍学后,告别家乡去缅甸打工,通过8年的积累,成了小有成就的商人。但是,在他心中,却总惦念着故乡。2012年,曲义华听闻天麻供不应求,想起在老家采野生天麻的经历,曲义华感觉自己找到了家乡的致富点。随后,他动员表弟光雄文加入。2015年,43.5吨天麻卖出了435万,纯收入180万,跟随着兄弟俩的技术员、工人和一部分农户尝到了甜头,阿尼大底的村民们开始纷纷加入天麻种植的行列。
为了解决村民的初期投入,兄弟俩成立了农村合作社,为村民们免费提供种子,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并以保底价收购成品。2016年全年,合作社销售总额达1000万元,其中农户户均收入约3万元,曲义华让乡亲们的收入提高了10倍。
[广西] 合作结“金”瓜
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支部书记杨志魁晚饭时喜欢喝一杯米酒。最近,他说可以多喝一杯,因为合作社的5亩黄金瓜已签下订单。
经过20年的市场摔打,杨志魁的果蔬运输批发和化肥销售都打开了局面,一年可赚40多万。生意这么火,为什么要回农村发展?杨志魁这样回答:“我们岔山村太穷了,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人走村空,看不过去。”
在杨志魁的张罗下,岔山村成立了果蔬合作社,53户成员中不仅有致富能手、经济带头人,还有33家贫困户。按照达成的约定,合作社的红利将由参与的53家农户平均分配。对此,杨志魁并无怨言。杨志魁计算的是另一笔账:“除了分红,贫困户还可以通过在合作社务工拿到工资。如果这33户能够顺利脱贫,那么岔山村就有望今年实现整体脱贫。”据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