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文体汇/人物
     
本版列表新闻
~~~——记全运会上海太极拳队教练张福云
~~~——记全运会上海太极拳队教练张福云
~~~——记全运会上海太极拳队教练张福云
~~~——记全运会上海太极拳队教练张福云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总教头第一次带业余选手
——记全运会上海太极拳队教练张福云
金雷
■ 张福云重新出山 图 TP
  太极拳第一次作为群众项目上了全运会,业余高手勇于接受挑战,兑现梦想,而在这背后,离不开一批专业人士的辛勤付出。

  男子组孙式太极拳73式决赛前半小时,上海武术院的张福云教练提着茶壶,扇着扇子,出现在天津理工大学体育馆练功房,看了一眼准备中的选手后,他和领队梅文源打了个招呼,往看台走去,“先这样,我去抢位置了。”惹得梅文源笑起来。

  这次负责上海太极拳选手的集训,71岁高龄的张福云是重新出山。“我1976年开始担任武术教练,当过两届全运会上海武术队总教练,担任过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国家队总教练,四十多年,带业余选手是第一次。”张教练笑称,接受这次独特的经历,自己却非常高兴。

  “和专业选手比起来,这些群众选手最大的特点是‘我要练’。”张福云说,“若是教练硬逼着队员练,效果一定差。”能够站上全运会的舞台,每位选手都非常努力,而作为专业教练,张福云要帮助他们做好调整。

  听着有点奇怪,“草根”上全运,要的是这份经历,为啥先要调整?“这是全国最高水平的群众比赛,你在场上的一招一式,要遵循评判标准,这是尊重比赛本身,尊重这项运动。”张福云解释。

  有些选手练拳、教拳多年,自己有了固定的练法,张福云要一个个细抠,帮他们适应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在一张白纸上画画容易,要改就难。我们要求动作要精细化,要精益求精。不过,他们都很努力,最后这几位参加决赛的选手,技术上都达到较高的水准,在观众席上,我听到了大家对他们的肯定。”

  招式拳法之外,张福云还要帮助选手们调整心态。选手们拳龄都不短,有的觉得自己没啥缺点,也有的认为自己差得很远,每堂训练前后,张福云都要了解选手们的身体反应:肌肉是不是疲劳,有没有恢复,然后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情况,在训练内容上做调整。张福云说,选手们让自己很感动,“他们都通过努力,非常自信地站上了决赛舞台。”

  选手们的自信离不开教练团队在细节上的专业指导。在候场区,和别的选手相比,上海选手手里多了一条毛巾。因为比赛服是丝绸的,毛巾擦一下,可以防止静电,不让衣服粘在身上。领队梅文源告诉记者,比赛服根据选手特点特别定制的,“比如衣摆的设计突出选手的身形优势。”比赛服的颜色更是做了精心挑选,“不要与场地的地毯太相近,否则选手在台上表演,人跳不出来。”

  准备这次决赛,张福云和梅文源与选手们一起待了一个多月。每天两堂训练,遇到妻子生病,张福云也没有请假,依然骑着车,冒着雨来回武馆。张福云说,“我们这次参加全运会,陈、杨、孙、吴、武五大流派都有选手,如果抓住这批骨干,借全运会的东风,上海的群众太极拳运动一定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

  记者 金雷(本报天津今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特别报道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5版:评论/专栏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话题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郊野大地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互联网天地/金融城
   第A21版:金融城/基金纵横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4版:福彩专版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女大学生“打飞的”参加选拔
总教头第一次带业余选手
来过全运会 教拳更有谱
中国福利彩票
新民晚报文体汇/人物A11总教头第一次带业余选手 2017-07-08 2 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