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爱好者中喜欢安东布鲁克纳交响乐的人不少,但也有人认为他的音乐篇幅过长,再现部反复次数过多,主题含糊,晦涩难懂等等。音乐评论家一方面肯定他是世界一流的交响乐大师,同时也说他羞怯、自我怀疑,以及在社交场合自卑,甚至笨拙。一位学者称:听布鲁克纳的音乐会,不是去听音乐表述了什么,而是要“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听,从他的音乐中寻求答案”。
今年1月,巴伦博伊姆(以下称“巴氏”)指挥“柏林管弦乐队”在纽约的卡耐基音乐厅演出全套9部布鲁克纳的交响乐,被认为是古典乐界的哄动事件。因为在美国演全套布鲁克纳,以往并无可与此相比的先例。巴氏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曾两度和“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录制布鲁克纳的交响乐,90年代他指挥“柏林爱乐”录制过唱片,最近,他又和“柏林管弦乐团”合作在柏林、维也纳和东京出演全套布鲁克纳。巴氏对布鲁克纳的“不依不饶”可见一斑。
这次演出对巴氏本人更是具有历史意义——他首次登场“卡耐基”,恰恰是整整60年前的1957年,当时,他才14岁,是初出茅庐的钢琴家。15岁时,巴氏和拉斐尔库贝利克合作在澳大利亚各地演出,库贝利克邀请巴氏观摩他排练“布九”,说:“这部音乐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你一定要来。”他就此喜欢上了布鲁克纳,终于在1969年巴氏首次指挥了他的交响乐。当时,布鲁克纳的音乐被认为只适合奥地利人的口味,甚至在德国也不十分流行。
巴氏认为布鲁克纳的交响乐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用的音乐语言是19世纪的,但音乐的结构却是“巴洛克”式的,有些音乐篇章听上去甚至像是中世纪的音乐。巴氏理解指挥全套作曲家的音乐是一种很大的挑战,因为购买套票从头到尾听完的观众大约不到10%,绝大多数的人只是参加其中的部分场次,对这些人来说,就难以做到整体地、连贯地理解布鲁克纳的交响乐。
但是巴氏认为按年代、按顺序来演奏作曲家的作品是有好处的——可以唤起公众对作曲家的关注,观众可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思路是如何发展的。他说:“人们常说布鲁克纳重复自己写过的东西,这是完全错误的”。贝多芬也有9部交响乐,但他的每一部都有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情况在布鲁克纳的作品中是见不到的,他9部交响乐的风格没有太多的变化,而是循序而进的。一般认为“布5”是一个转折点,“布5”以前是他的早期作品,这些早期交响乐大都有一个大胆的赋格终曲。纵观“布1-9”,作曲风格越来越大胆,和声配乐日趋复杂。而在其神圣的7、8、9中,布鲁克纳几乎是在凝视万丈深渊。
“在开始写交响乐时,布鲁克纳是一个‘建筑师’”,巴氏称:“在第五交响乐之后,他的职业变了,成了一名‘考古学家’。”他认为,从“布6-布9”,“一曲比一曲更为深沉,似乎是在不停地发崛地下更深的东西,这些音乐的高潮极为有力量、极为震憾,它们是考古学家的发现,而不是仅仅在建筑上增加新的层面。”
众所周知,布鲁克纳的音乐创作深受瓦格纳的影响。巴氏指挥过大量的瓦格纳的歌剧,指挥歌剧和指挥交响乐毕竟是两回事,因为两者的结构完全不同,但是,“柏林管弦乐队”是演奏歌剧的管弦乐队,巴氏认为演奏员熟稔瓦格纳的歌剧是一个明显的优势。
不过,巴氏并没有选瓦格纳的作品为卡耐基的音乐会配套,他选定莫扎特的6部钢琴协奏曲、两部交响乐来配套出演。莫扎特和布鲁克纳配套出演现在几乎成为常规,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两人的音乐生涯都起源于天主教堂的音乐,同根同种;再则,布鲁克纳深入研究过莫扎特的音乐,特别是他的《安魂曲》和《“朱庇特”交响乐》。
巴伦博伊姆认为在规模宏大的布鲁克纳交响乐前演出一部较小乐队的作品更为合适。“如果你真正地沉浸在布鲁克纳的音乐中”,他说:“你面前的世界将会展现出三四百年的人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