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的作品第27号是二首奏鸣曲为一组的“幻想式奏鸣曲”,奏鸣曲序号分别为第13号和第14号。
其中序号为第十四号的奏鸣曲便是贝多芬广为人知的“月光奏鸣曲”。
聆听“月光”时,我通常会把#13和#14连起来一起听。这让我觉得在进入那个美轮美奂的月光乐章之前,可以在情绪上有所铺垫。
毫无疑问,第一乐章也就是月光乐章和贝多芬对本曲的题献是有关联的。贝多芬将本曲题献给的人,正是他的初恋情人朱丽叶·圭恰尔迪。在连绵不断的三连音的弹奏中,月光非常符合人们对乐思的联想。在这阙温柔如诉的曲子中,唯一让我们洞见真相(他们无疾而终的爱情)的是乐章结尾处越来越软弱越来越伤感的乐思。
感怀之中,岁月已逝,
我们的爱情唯四季得识
也许生命可能稍纵即逝
但爱或可永恒久持
第二乐章的小快板一下子把我们从月光下的缠绵拉到现实的漩涡之中。流光容易把人抛,让我们就不要再去理会那些陈年往事了吧。
人生的筵席,无时不散,
尘世的山水,无处不见。
情绪激烈的第三乐章是种贝多芬情绪的爆发。在这里没有幻想,没有缓和,没有服从,情感的宣泄像盛夏的暴风雨一样直接而猛烈,充满了贝多芬性格中的英雄色彩。
如果你在一首名曲之中,听到任何与月光相不符的地方,那我只能说,“月光”的标题本非作曲家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