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篆刻自西泠八家后出现了以王福厂、唐醉石、韩登安、吴朴堂为代表的印人,浙派印人也从原先杭州等两浙地区向更适合经济谋生的繁华大都市上海聚集,浙派跳出了一个地域性流派的概念,并吮取了海派的养料。如今浙派篆刻在海上印坛已根深叶茂,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新浙派,这与王福厂及其弟子江成之数十年来始终不渝的努力和勤于诱掖后进密切相关。
江成之(1924—2015),名文信,号履盦,别署亦静居。浙江嘉兴人。出生于书香世家,少年在家乡念小学,常临习碑帖,尤好北魏金石文字。1937年11月,淞沪战役正酣,日寇绕道金山卫登陆,作为沪杭咽喉的嘉兴随遭沦陷,江氏全家即至上海租界避难。其间江成之开始自学篆刻,因心性所致,对西泠八家篆刻情有独钟。后经表兄介绍,拜谒王福厂,当福老见其双钩摹稿与习作后,甚为嘉许,并欣然录为弟子。拜师之后江成之在福老的悉心指导下,上溯秦汉,钩摹《十钟山房印举》《伏庐藏印》等旧谱录中大量的古玺印,并深研浙派西泠诸子之印,数年后已辨其门径,初窥堂奥。1947年,西泠印社于杭州孤山补行四十周年纪念活动,江成之经福老推荐,与同门师兄吴朴等同时入社,结交了许多印坛前辈同道,视野愈加开阔。
1959年江成之入上海第三钢铁厂工作,工暇热心辅导年轻的书法篆刻爱好者,后厂工会组织成立工人业余刻印组,由江成之领衔,指导年轻作者进行临摹与选题创作,也开创了篆刻艺术进工厂,生根发芽的先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方去疾等以响应“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旗帜,组织“工农兵为主体的业余刻印工作者”,用简化字镌刻革命样板戏唱词成《新印谱》。因简化字入印缺乏相对应的小篆体,字形结构与传统繁体字存在较大差异,又无前人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对现代印人创作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江成之受邀连续参加了三辑《新印谱》创作活动,他知难行难,充分发挥浙派篆刻在配篆、间架中趋向简约含蓄的特长,凭借其稳健、清劲,波磔分明的切刀技巧,使简化字印在线质、结字上仍传递出醇厚的传统浙派篆刻韵味,尤与赵之琛的挺劲洗练印风有不似之似,他的这一古今结合尝试取得了初步成功。
1983年,国内篆刻创作活跃,已逐渐形成燎原之势。上海《书法》杂志适时举办了全国篆刻征稿评比,年已花甲的江成之几件精彩、纯正的仿浙派作品,博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赞赏,被授予一等奖,使其名声大噪。江成之于七八十年代广收青年才俊,竭力传授浙派技艺,并利用专长,整理编辑了“明清篆刻家丛书”系列中的丁敬、赵之琛、钱松印谱等,收录印章完备,为浙派印艺的传播赓续,苦心孤诣,不辞劳倦。江成之晚年被西泠印社授予“荣誉社员”和“社员功勋章”,以表彰这位早期社员数十来年为弘扬传统艺术所做出的卓越功绩。
江成之宽厚淡泊,慎言谨行,收藏西泠八家原石颇富,笔者曾趋其府上,一一摩挲。江成之珠玉在室,感悟尤深,篆刻创作长达六十余载,镌刻了大量新浙派印风的作品,从中透射出其对艺术经典坚定、执著的追求,而这种锲而不舍,甘做传统守望者的坚毅性格与其温良静默、善气迎人的外表形成对比,是一位受人敬重的前辈印人。江成之晚岁因长期卧床,无法奏刀,然而他的健在无疑成为其弟子及诸多年轻浙派传人的精神支柱与创作动力。江成之篆刻作品不激不厉,风规自远,在面貌纷呈的海上印坛中默默坚守、辛勤耕耘,如同一家选料精细、风味醇正的百年老饭店,虽时光流转,至今仍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