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夏历(俗称农历)纪年,今年有闰九月;置闰于九月,这样也就有两个重阳日了。一年倘逢两重阳,名称并不全同。夏历的闰月,一般是十九年七闰。夏历是阴阳合历,既适应月亮绕地球自转的规律,又适应地球绕太阳而转的规律;置闰,为的是解决阴历和阳历之间的这种矛盾,此为阴阳历所特有的现象。
闰月的设置,在历史上有月份的变异。史学家柴德赓《中国古代历史纪年问题》(载见《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82年版)中说:“闰月,古代多在正月或十二月。汉武帝太初元年下令改行《太初历》以前,以九月为闰月,称‘后九月’。此后闰月分散在各个月份。自清代颁《时宪历》后,再没有闰正月和闰十二月。”按:《太初历》为汉武帝废秦历改从夏历而修订的历法,此后历代俱用夏历,清之《时宪历》亦取夏历纪年。
汉武帝太初元年以前,沿用秦历,闰九月当系秦的历法的月份;改从夏历之后,亦有闰九月,名曰“后九月”,更后就正名曰闰九月了。那么,闰九月的初九日如何相称呢?称作小重阳。
这个名目颇冷僻。清代梁同书《日贯斋涂说》(编入雷缙所辑的《清人说荟》)有曰:“孟宗献字友之,大定三年乡府省御四试第一,号孟四元,见《金史·杨伯仁传》。其闰九月诗有云:‘俚谚难逢两寒食,闰馀今值小重阳。’载《中州集》。小重阳未见它书。”这个“小重阳”之称,是金代大定年间乡试、府试、省试(礼部试)、御试(殿试)四试俱获第一的孟宗献诗里使用过的,虽有可能只是诗语,但清代大书家梁同书特意拈出,特别指明“小重阳未见它书”,梁氏不以为非,至少是录存了下来,认为有此一说。顺便记下一事:鲁迅早年就读的绍兴三味书屋,这四字匾额就出自钱唐梁同书的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