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山里,每当听到窗外淅沥的雨声,茹老师便会顾不得换身衣服,揣着手机从宿舍飞奔出去——原来她是要准备一节关于景物描写的作文课。茹老师告诉记者,让孩子们爱上语文,如果因为一堂课,能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热情。或者只是让他们爱上自己家乡的美景,这都是收获,这都是我们来过的痕迹。
2013年2月,中央确定上海市对口帮扶遵义市;2013年11月21日,上海市教委与遵义市教育局签订《2013—2015年教育对口帮扶协议》;2014年,杨浦区教育局与遵义市教育局、复旦实验中学与正安七中、鞍山实验中学与道真玉溪中学、上海理工附小与湄潭四小分别签定了结对共建协议;2015年,奉贤区、普陀区与遵义达成结对帮扶、校长教师培训、管理干部培养等多项合作协议。至此,上海教育帮扶遵义全面启动。
短短两年,上海教育已向遵义提供帮扶资金5833万元,共实施教育帮扶项目53个,而遵义市教育局局长杜富川则说:“最关键的是人,上海为我们带来了最宝贵的上海老师。”两年来,几十位来自上海的老师在遵义的大山深处洒下了爱,当地的学生说:“我们爱你,上海老师。”
作为杨浦区支教队员之一,2015年3月,黄逸玲来到道真自治县玉溪中学,开始了大山的支教生活。为了能更多更好地帮助山里的孩子,黄逸玲提议开设留守儿童“爱心驿站”,利用业余时间,为一个个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解答数学、英语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每天晚饭后,黄逸玲准时出现在教学楼的爱心教室,开始一个多小时的爱心辅导,虽苦虽累,黄逸玲却乐在其中,“孩子们都有一个念想,考出一个好成绩,走出大山,与父母相聚。”
2015年9月,普陀区3名教师到习水县支教,戴继鸿是其中之一。在习水县远教站承担教育信息化验收和指导工作的他,已跑遍了下属所有乡镇。“他们急需优质的教育资源。信息化工程可以让山里的师生接触到更好的教育”,戴继鸿说。眼下,正是习水县信息化教育“班班通”的冲刺阶段。为了开通远程教育,这段日子,戴继鸿一直在山里奔波赶工。“有些山路特别陡峭,车窗外就是悬崖。但看着大山里坚守的乡村教师和要求上进的孩子,唯有促进均衡教育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在湄潭县湄江四小,上海回民小学英语教师魏芸带来的英语新教法引起了不小轰动。刚到学校时,魏芸看到当地英语教师用中文上翻译课。经过问卷调查、访谈、聆听示范课后,她找到了切入点。在她的指导下,湄江四小的英语教师第一次用全英语上了完整的英语课,还第一次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帮扶了。半学期,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技能、口语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跟魏芸学了3个月的湄江四小英语教师陈国维道出了许多受援学校老师的心声。
每年,50名金种子校长、10名幼儿园骨干园长、100名骨干教师。这是上海教育给予遵义大山里孩子的承诺。这句承诺的背后,将是一批又一批上海支黔老师的爱心和奉献。
特派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