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读者都知道杰是傑的简化体,但旧时杰与傑不是简繁关系。传统正体字(繁体)里本来就有杰、傑两字,上世纪中叶汉字简化时都作“杰”了。拙文《“杰”要厘清》,是要厘清“杰、傑”这两个不相干的字。
古代“杰”作人名,民间用杰借作豪傑的傑俗字,宋《集韵》有“傑之俗字杰”说,明《正字通·木部》:“杰,今人以为豪傑之傑。”不过实际运用中人名还是用“杰”,“杰出”则用“傑”,这是约定俗成的。有十万六千多字形之《异体字字典》中,“傑”的二十几个异体写法里并没有杰;杰的异体有上木下一、上术下灬、上木下火三款。杰字从木灬, 灬即火。五行中木与火相生,源自古人钻木取火,木能生火且越烧越旺,“杰”作名字就有“旺”义。故旧时在杰、傑的取名选择上,“杰”受青睐。“名字杰”是后字,《说文》并无其秦小篆,“杰”的“小篆”(图一)也为后世所造。
可胪举现当代例子谈历来人名专用的“杰”:1.曾国藩后裔曾绍杰是著名前辈篆刻书法家,他刻的自用名印及行文落的名款都用“杰”从不用“傑”。2.苏东坡《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帖尾赫然钤盖着“王世杰”白文印,“杰”同样没用“傑”。赘笔一下:《寒食诗帖》流失海外多年,直到二战结束,国民政府外交官员王世杰觅知此帖在日本的具体下落后,即以重金购回。千年国宝赖王世杰之力回归,今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3.1993年中国美术馆编的繁体版《中国美术年鉴1949-1989》,有杰的美术家名字都保留了简形杰。4.早年我在北京求学,与学识淹博的爱新觉罗·溥杰先生有笔墨缘,常去溥老护国寺处的住地拜访他。一次我问老人为何落款与用印杰、傑都有,他说因为爱新觉罗的姓氏是满语汉字音译,故名字的杰、傑自己也就不分了,并笑着说这可是“例外”。
汉字简化前取名中有杰的归繁还是“杰”,如无法核实厘清是杰还是傑,归繁时可仍用“杰”。《中国美术年鉴》编入一位1962年出生的美术家名也作“杰”,就需要核实敲定。因为汉字简化运动后出生有“杰”字的人名,一般用杰出之意取名,归繁时也一般作“傑”。1964年国家公布《简化字总表》,傑简为杰正式启用,此后出生人名中有“杰”的,就都是用杰出的意思了,归繁时要成“傑”。
由于汉字知识的缺乏,连近几十年来以繁体印出的学术刊物和学术著作,人名中用“杰”地方错作“傑”的现象亦举不胜举。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高端繁体本《国学学刊》,其中《〈兰亭序〉在西域》一文(2011年第一期),两处应该是“傑”的地方都错印了“杰”。
傑的先文作桀,金文从舛从木(图二),是人张开两足踩在树上的形状,字形表示此人很有本事,因为如没专门练过,普通人是爬不上树并稳稳站立在高高树杈上的。已有金文清楚地把人以部首形式置于桀字旁(图三),小篆傑(图四)沿用亻、桀组合。藉傑之形义为站在树上高于常人的“高人”,引申为才智能力皆出众的佼佼者。
汉代《白虎通义》:“五人曰茂,十人曰选,百人曰俊,千人曰英,倍英曰贤,万人曰杰,万杰曰圣。”古人认为从万名优秀者里挑选出的一名是人杰,从万名人杰里脱颖而出的为圣人。人杰是离圣人最近的。在人杰地灵的中华热土上,在民族复兴的光辉征程里,需要全民族各路英雄豪杰与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努力奋斗,不断谱写可歌可泣的杰出篇章。